今天开始看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我想,需要好几天呢。记得以前看到王力先生是广西人时,惊讶了一次,这次看出版说明介绍王立先生时,继续惊讶。
对于学习汉语语言的人来说,有几位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王力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古代汉语》可是考研必备啊。
尽管如此,还是摘一段介绍先生的文字,以表敬仰: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和詩人。
对于这本著作,只求能够理解,我还达不到能点评的地步,所以这里就摘出一些每日看书时我觉得有意思的知识点,权当笔记了。
语法是一个语言里相对稳定的部分,但即便如此,还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王力先生认为汉语语法在发展中变得更严密、充实了。全书就是通过考察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与不同时期、特别是现代的汉语做比较,在像我们展示汉语的这种变化。
那么,我们就跟随先生的脚步,来看看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吧。
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
1 双音节词增多
双音节词增多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减少,比如古汉语有平上去入,还分阴阳,但现在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语音减少意味着同音词增多,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双音节词也就增多了。
那么为什么说双音节词的增多是语法变化的一大特点呢?因为双音词的发展是构词法的问题,这就属于语法范畴了。
2 时态的产生
这里先生用的词是情貌(aspect),因为这是上个世纪的著作,我猜想是不是关于这个语法的称呼改变了。如果说得不对,还请指正。
主要是“着”表进行、“了”表完成这样的功能意义出现了。
8月11日更新(摘自该书):“了”字表示時點,“着”字表示時面(時綫)。“了”和“着”所表示的不是時態(tense),而是情貌(aspect)。
3 “把”字句的出现
原谅我习惯说“把”字句了,先生用的语法描述是“处置式:
拿那本书过来。→把那本书拿过来。
“把”字句中,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对宾语的处置行为,有利于将思想表达得更清晰:具体。
4 补语的发展
正常的补语:高兴得跳了起来
非正常补语:笑cry
使用补语能够让句子更生动、形象,更贴切得表达情感。
5 其他
量词的发展,名词、代词词尾的产生,等等,这些都将在书中接下来的章节中详细介绍。
有关 名词 变化的一些知识点
词头“阿”应该是在汉代产生的。(阿三)
词头“老”产生于唐代,由形容词虚化而来。(老兄、老虎)/排行前面加“老”出现得最晚,虽然暂无详细研究但于清代可见。(老二)/宋元时代,妻子可以称“老婆”了。
词尾“头”应该产生于南北朝,宋元以后被普遍使用。(锄头、日头、念头)
五四运动后新兴的名词词尾:品、性、度等。
有关 称数法、单位词(量词) 的一些知识点
汉语里大数的称数法有三种:下數以十萬爲億,十億爲兆,十兆爲京,十京爲垓,十垓爲秭;中數以萬萬爲億,萬萬億爲兆,萬萬兆爲京,萬萬京爲垓,萬萬垓爲秭;上數以億億爲兆,兆兆爲京,京京爲垓,垓垓爲秭。(我惊呆了)
“两”在先秦时指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零”用于称数法是近代才产生的。
“第”真正用作序数词头是在晋代或更早。
在上古汉语里人、物的数量有三种表示法:数词+名词;名词+数词;名词+数词+量词。
动量词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盛行在唐宋以后。(回、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