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埔路3号大院,脑海里总是抹不去马标、炮标、露天电影院、大礼堂、小花园,忘不掉幼儿园、门诊部、冷饮部、洗澡堂、理发室……
小时候喜欢和伙伴们比赛快速念“马标炮标马标炮标……”看谁说的顺遛,说得时间长。
每到周六夜晚,扛着竹椅子走到马标的大操场看露天电影,还辗转跑到炮标甚至更远的政治部操场看电影。
夏天,穿着小背心,双手拎着水瓶,去打一角钱一瓶,有着不同口味的冰水。
生病了,爸爸带着去门诊部打针输液。
大院里面还有我上过的幼儿园,那里有过我快乐的时光。
每月,父母催促着去炮标那儿的理发室理发。遇见人多时,只好坐在长椅子上发呆。
冬季,每周要去大澡堂去泡澡。如果是父亲带着就能免费,因为里面的人都认识他。很小的时候,我甚至还去过后面的锅炉房玩,把一位叔叔给的一包花生糖吃了个精光。
还有大礼堂。在里面看过样板戏(上海京剧团版的《沙家浜》),看过话剧,看过内部批判电影,也看过文艺演出。1986年时,在这里看过后来让我极为喜爱的英国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才知道,这里竟然是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场所!
1994年10月起,因为黄埔路4号拆除老房子,我在炮标居住了一年半的时间,直至新楼房建成。
许多年没有再进去了,不知道里面发生了多少变化?跟着下面这些拍摄于10月2日的照片去怀旧吧:
小资料:
马标位于珠江路的东部,清时为骑兵驻地,名源于此。
清兵进入南京城后,把南京明故宫和部分明皇城围圈起来,作为清兵的营区及其军事首-脑机-关所在地,当时称为“八旗兵驻防城”。清兵见这里条件优越,范围广阔,便占为军事要地。从此,汉-人不得入内,如骑马过此,也得下马步行。早在明朝时,这里就曾驻过骑兵部队,称为“马军新营”。清代划作驻防城后,仍在这里驻扎骑兵。清朝末年训练新军,其军事编制单位分为镇、协、标、营等,相当于后来的师、旅、团、营,“马标”是骑兵团,故留有此名。另外,与马标一街之隔的地方称为“炮标”,是当年炮兵的驻扎营地。
2012-10-14 19:58:06
阅读(452)| 评论(8)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