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匈奴寇(侵扰)狄道。
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官名。太子家总管。秦属詹事,西汉同,掌仓谷饮食。)颍川晁错上言(上书探讨)兵事曰:
《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白话文]
匈奴入寇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成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言兵事,说:
“兵法说:‘只有战无不胜的将领,没有战无不胜的人民。’如此看来,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谨慎选择。”
[点评]
老虎带着的群羊和小羊率领的老虎,谁厉害?古今战事也不断地证明了同样的士兵,跟着不一样的将领,战果却完全相反。
【原文】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临战交锋)之急者(关键)三:一曰得地形(占据有利地形),二曰卒服习(士兵训练有素),三曰器用利(武器精良先进)。
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音:缠,短矛)、剑楯(音义:盾)之地(适应不同地形),各有所宜(各有所长);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
[白话文]
“臣又听说:
在战场上交锋,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得地形之利,二是士卒训练精熟,三是兵器锐利。
兵法说,步兵、战车、弓弩、长戟、长枪短茅、剑盾,各有用武之地,在合适的地形上,才能发挥威力。地形不合适,可能十个打不过敌人一个。
[点评]
根据地形、恰当发挥各兵种、各兵器的效能。
【原文】
士不选练(没有挑选),卒不服习(不经训练),起居不精(管理混乱),动静不集(步调不一),趋利弗及(胜利时跟不上),避难不毕(躲避时跑不掉),前击后解(松懈),与金鼓(鸣金收兵,击鼓前进)之指相失,此不习勒(训练管理)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白话文]
部队平时训练不够;战士没有养成服从命令的风纪;平常生活作风散漫;集合或行军,不能整齐一致;冲锋上前,不能及时赶上;撤退向后,不能整齐有序;前锋被攻击,后队就已经瓦解,军中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的号令,对他们来说完全失效。这就是平时没有严格训练的缘故,这样的军队,一百人也打不过敌人十人。
[点评]
精选兵卒,加强训练,步调一致,行动听令。
【原文】
兵不完利(兵器不锋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没穿一样)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箭头)同;此将不省兵(检查兵器)之祸也,五不当一。
[白话文]
兵器不锋利,就跟空手没兵器一样;盔甲不坚固紧密,就跟光膀子上阵一样;弩箭不能射远,就跟短兵器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不能造成杀伤,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都是将领不注意检查兵器质量带来的祸患,带着这样劣质武器装备的军队,五个也打不过敌人一个。
[点评]
武器不好,犹如没有,战前检查,十分必要。
【原文】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把士兵送给敌人)也;卒不可用(不听号令),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不懂军事),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白话文]
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锐利,那是把士卒送给敌人;士卒不可用,那是把将军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那是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选择良将,那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条,就是军事的关键。
[点评]
不负责任,葬送的是士兵的生命、将领的生命、君主的生命,国家的生命。
【原文】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国家有大小,实力有强弱,地势有险夷)。夫卑身以事强(谦恭的服侍强国),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联合小的进攻大的),敌国(实力相当之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以夷制夷,中原国家的方法)。今匈奴地形、技艺(士兵作战技术)与中国(中原之国)异,上下山阪(山坡),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不如)也;险道倾仄(道路不平),且驰且射,中国之骑(中原骑兵)弗与也;风雨罢(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战车)、突骑(精锐骑兵),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跑的长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不能相抵)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士兵编队),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材官,骑射之官也)驺(音:邹,养马之人)发(驺发,发驺矢以射也),矢道同的(目标),则匈奴之革笥(音:四,铠甲一类的防护物)、木荐(木质的防护物)弗能支(不能支持)也;下马地斗(步兵作战),剑戟相接,去就相薄(迫近,贴身肉搏),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长处)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调动)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白话文]
“臣又听说:国家大小不同,强弱不同,地形险要还是平易的不同,面对的形势和战备方式,都不一样。放下身段,谦卑的侍奉强国,这是小国自处之道;联合小国以攻击大国,这是和敌国实力相当时采用的策略;而中国对付匈奴的形势和策略呢,就是以蛮夷攻蛮夷。如今匈奴的地形和士卒的技艺,都和中国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涧之间,中国的马不如匈奴的马;险道危径,一边纵马奔驰,一边射箭杀敌,中国的骑兵不如匈奴的骑兵;雨打风吹也不疲劳,饥渴交困也不在乎,中国人不如匈奴人;这些都是匈奴的强项。但是,如果到了平原地带,战车突袭,骑兵冲锋,那匈奴人就容易扰乱了。中国的劲弩、长戟,都可以远距离造成杀伤,匈奴的弓箭抵挡不了。中国士兵身披坚甲,手持利剑,长兵器、短兵器交叉配合,弓箭骑兵往来攻击,步兵列阵向前,这样的阵地会战,匈奴士卒就抵挡不了了。弓箭部队万箭齐发,射向同一目标,则匈奴的皮革铠甲和木质盾牌,就不能抵挡了。下马格斗,刀枪剑戟,贴身近战,那匈奴的士卒又不如中国了。这些都是中国的强项。如此看来,匈奴的强项有三项,中国的强项有五项;陛下在派出数十万军队去攻打他数万人,兵力上是以十击一,技术上又是以一当十了。
[点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我之间,各有所长,以我所长,击敌之短;以重击寡,以十击一,战之必胜也。
【原文】
虽然(尽管如此,指前分析),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强大变的弱小),以强为弱,在俛仰之间(不过是瞬间之事)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一旦战败,国威难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决策),出于万全(立足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异族降我者)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棉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启用高明的将领)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笼络他们的人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有险阻之地,让他们冲锋陷阵);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平原之地,汉军出战);两军相为表里(相互扶助),各用其长技,衡加(平衡调度)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白话文]
“虽然如此,兵,是凶器;战,是危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奥妙,则虽大必小,虽强必弱,大小强弱的转换,就在俯仰之间。用人的生命为筹码去争取胜利,一旦失败,人死不能复生,国亡不能复存,悔之晚矣。帝王之道,不能冒险,一定是出于万全之策。如今招降胡人、义渠部落、蛮夷之属来归化中国,他们的部众,也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习惯、技艺强项,都和匈奴相同。赐给他们坚甲、棉衣、劲弓、利箭,派出边郡的良将去统帅他们。良将能知道他们的习俗,能理解他们的心,用陛下贤明的法令来约束他们。这样,我们就有两支军队,在匈奴险阻地区,就用蛮夷外籍军团;到了平原部队,再用汉军主力。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和兵力优势,这就是万全之策。”
[点评]
《孙子》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大国的帝王决策时要尽可能做出万全的决定,胜在必胜。毕竟比起匈奴,总体优势还是在大汉朝,而且,我手里还有戎狄的降者,加以利用,补我之短,无懈可击,胜之无疑!
【原文】
帝嘉(嘉许)之,赐错书,宠答焉。
[白话文]
皇上非常欣赏晁错的报告,专门批示回复,表示对他的恩宠。
[点评]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足智多谋,时人称为“智囊”。
这篇奏疏又被称之为《言兵事疏》,是晁错的一篇兵法力作。它将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峰巅。文中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言兵事疏》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汉朝的边防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后来历代军事思想家所借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