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程留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小女孩海蒂纯朴、善良、坚强、乐观、勇敢、执着、善解人意感动着我。我想育人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即具备合作之道和奉献精神。
海蒂自幼失去双亲跟着姨妈生活,姨妈不愿抚养就送到久未联系的父亲那里。父亲起初是不愿意的,但渐渐地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成为了彼此的感情依托。海蒂很喜欢与皮特一起放羊,喜欢大山,喜欢大自然里的一切。每次放羊时,皮特会偷吃她的食物,她知道后会大方的一起分享。看到皮特鞭打羊群,她会心疼。看到皮特奶奶双目失明,满嘴无牙,无法吃干硬的面包,她会记在心里。
姨妈为了挣钱把她骗到法兰克福的一个富人家庭,做小姐克拉拉的玩伴,负责照顾和陪伴患有腿疾的克拉拉,甚至一起读书(起初对她而言识字是件痛苦的事情)。虽然克拉拉对她和善、友爱,但是她还是深深地思念着山脚下的爷爷,甚至每晚梦游。她在内心里暗暗时刻准备着回家,从每餐中偷一个面包,这些软面包可以让没有牙齿的皮特奶奶饱餐一顿。最终被男主人发现后,得到谅解,终于回到爷爷的身边。而此时的她已学会了识字,想长大后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也为此而努力着。
这一切的转折要归功于智慧的克拉拉奶奶。女管家斥责海蒂没有教养,智力发展有问题,不适合作小姐的玩伴,但奶奶说“我会和她交流之后再做判断”。奶奶给海蒂读故事,里面讲到了大山、牧羊人、放羊。但故事只读了一半,这激起了海蒂读书的欲望,奶奶鼓励她识字,自己就能够读下去,还能够读更多更好的故事。奶奶的一番话改变了海蒂的学习态度,经过刻苦努力,海蒂的识字量大大增加。在离开后,经常给克拉拉写信讲述自己的生活并邀请其到大山里来。
两个身份地位、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小孩彼此深深地喜爱着对方,关心着对方,超越了俗世的标准,特别是当时欧洲等级制度分明,这是难能可贵的最纯真的友谊。克拉拉在母亲去世,父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她时,自己一人由女管家照顾并接受教条约束,因此在第一次见到这个看似毫无规矩的、洒脱的海蒂时,就喜欢了,我想是渴望自由想要冲破枷锁的缘故吧!在来到海蒂爷爷家里生活的这段生活也改变了她,常年依靠轮椅的她能够站立,并慢慢学会了走路。
影片最后是奶奶和爸爸来接克拉拉回家,奶奶送给海蒂一个本子,希望她可以在本子上写满内容。海蒂说别人嘲笑自己的梦想,奶奶告诉她“因为别人的世界太小,眼里只有大山,海蒂不一样,见过外面的世界。”“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奶奶是海蒂生命中的导师,这番话使海蒂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这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爷爷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无声的教育,有爱而无言;女管家的教育方式是教条主义,为上流社会服务,没有灵魂;奶奶的教育方式是循循善诱,尊重个性,共情、共理、共鸣,效果最好,潜能得到开发,她让海蒂认识到放羊的孩子也需要、也可以识字,她让克拉拉到贫困而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放松,体会不一样的生活,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老师更应学习此道,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