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

【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谁的生活会没有烦恼呢?很早很早就听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兴趣。最近无意看了另一本因名字而无感的书,写得很棒。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很多好书。于是在待看清单中又加了几本书名,其中就有这本。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书信体小说,没有接触过的小说类型,孤陋寡闻的我刚开始甚至怀疑看的是盗版书,小说写下了维特人生最重要的经历,进展基本是靠个人情感的波动在推进着,读者可以体会到少年维特的所思所想所感。

此小说是作者歌德年仅25岁时结合亲身经历编写的作品,把自己爱而不得的痛苦,还有对顽固不化的封建社会和对腐朽俗气的文化制度感到的愤懑之情表述的淋淋尽致。少年维特对所处社会的见解过于真实,完全洞察着现状,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天性,所以维特之死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他是维特。书籍出版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巨大轰动。看这本书能让人产生深刻的感悟。


故事讲的是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维特,是个热爱自然、喜欢画画,感情丰富且强烈的少年,逃离俗事纷扰,到偏僻而美丽小山村开启新生活。在参加一次日常舞会时,遇到了一生挚爱绿蒂。见面前身边女友便玩笑警告说绿蒂已名花有主,可别迷恋。结果一见美丽可人的绿蒂,完全忘记了这忠告。之后和绿蒂成为了相知相惜的朋友,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也是维特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等到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一切幸福逐渐终结。绿蒂视他为最重要的朋友,忠于自己的未婚夫。


图片来自网络

伤心失望的维特听朋友的建议离开了小山村,从此开始职场生涯,他有着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可官僚气息浓郁的职场,和他格格不入,刻板狭隘的领导、彼此提防并排挤他的同事、贬低侮辱他的贵族,连带给他安慰的两个朋友:伯爵和冯·B小姐,在众多压力下也离他越来越远。他丧失了期望,最终愤然离开职场。

离职后应一侯爵朋友的邀请到他家做客,相处数日后发现对方并非知己,越来越不自在的相处,让他忍不住更加想念绿蒂,于是又回到了有着绿蒂的小山村。可物似人非,很多熟悉的人生活遭遇了不幸,还碰到一个疯狂爱恋主人的仆人,因嫉妒失控杀了主人的新仆人。他不可抗拒的同情这个仆人,激昂慷慨为之求情,完全不被人理解,独木难支只能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离开现场,而绿蒂也已经是阿尔伯特的妻子。在诸多无法排解的痛苦中,他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结束了生命,也结束了烦恼。


图片来自网络

经典语句摘抄:

我要享受眼前的欢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的确,你说得对,我的知友,要是人类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聘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对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人类为什么这样,只有上帝知道。

如果你问我此地的人怎样,我只能回答:“到处都一样!”人类真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时光用来干活,余暇无多,却为了这一点儿时间苦恼,千方百计设法消磨。唉,人类的命运呀!

从这件事我得到一个教训:一位作家把书中的情节修改再版,即使艺术上出色得多了,都必然会给作品带来损害。我们总乐于接受第一个印象;人生来如此,即使最荒诞离奇的事,你都能叫他信以为真,并且一下子便记得牢牢的;而谁想去挖掉这个记忆,抹去这个记忆,谁就是自讨苦吃!

我咬紧牙关,嘲笑自己的可怜,两倍、三倍地嘲笑那些可能要我死了这条心的人,他们说,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这些稻草人,快给我走开!

一切一切,应有尽有,千姿百态,最后还有人,他们为求安全而聚居在小小的房子里,却自以为能主宰这大千世界!可怜的傻瓜,你把一切都看得如此渺小,因为你自己就很渺小!

可是事后再一考虑,我便想起了那则马的寓言,说的是它自由自在得不耐烦了,便请人给它装好鞍子,套上缰绳,结果让人骑得累得半死。

确实,我们天生就是如此,总要拿别人同自己相比,拿自己同别人相比,在相互比较中就显出了幸福和痛苦,所以,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孤独寂寞了。我们的想象力受到天性的激发,又受到诗歌中奇妙的幻象的熏陶,往往臆造出一系列高大的人物形象来,而我们自己是最低下的,似乎除了我们自己,一切都美好无比,别人都比自己完美。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然的。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缺少某些东西,并觉得别人所具有的,正是我们身上所缺少的,此外我们还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统统给了别人,还赋予他们某种理想的怡然自得的情绪。于是,幸运者便完美无缺了,实际上他只是我们自己臆造的产儿。

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是平静的,他也从自己的心里创造了一个世界,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人。所以,无论受着怎样的束缚,他心里始终深怀美好的自由之感,他知道,他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樊笼。

没有比人与人之间倾轧更使我恼火的了,尤其是年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正可以享受一切欢乐的时候,却彼此拉长了脸,把为数不多的好日子糟蹋了,等到日后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无法补救了。

聚集在此地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人,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这种最可悲、最可怜的欲望竟是赤裸裸的,一丝不挂。

人啊,真不知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虚文浮礼上,成年累月琢磨和希冀的就是宴席上自己的坐位能不断往前挪!这倒并非他们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工作多得成堆成堆的,正因为他们都热衷于种种伤脑筋的琐事,才耽误了去办重要的事。

大大小小的学究们一致断定,小孩儿是不知何所欲求的;岂止小孩儿,成人们还不是在地球上东奔西闯,同样不清楚自己打哪儿来,往哪儿去,同样干起事来漫无目的,同样受着饼干、蛋糕和桦木鞭子的支配。这个道理谁都不肯相信,然而我想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乐得让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只要他们也能让我走我的路。

你们这些人,只要谈起一件事,马上就要说:“这是愚蠢的,这是聪明的,这是好的,这是坏的!”究竟想要说明什么问题?你们为此研究过一个行为的内在因素吗?你们能确切解释这个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必然会发生的原因吗? 如果你们研究过,那就不会如此草率的做出判断了。


读完第一遍时是茫然的,不知道小说具体是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它好?不过是一个少年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慨,满腹牢骚。但是重新温读一遍后,竟然因维特的思想激动不已,这难道不是年少的自己?容不得沙子,愤世嫉俗,不服管教,讨厌教科书式的人生。而现在呢?只想知道什么是值得的,不该留意自己内心的想法,人是不能想太多的,否则不过平添烦恼,毫无意义罢了。这便是生活存在的真正意义吗?

维特不会死,当有人能够稍微停下来,不草率去做判断。试着去看见他,看见他的世界,并理解他,维特就不会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