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可以让人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又能让人颓废不能自拔,以至于大家说小时候穷,一辈子穷。那么是什么让它成为激励人的力量,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一种终身的诅咒呢?
人的天性是不安于现状,穷则变,变则通达,因此贫穷可以为一种动力。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几乎无法走出原属的社会阶层,一代人的贫穷导致了下一代人的贫穷。有人说这是由环境造成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此之大?为什么穷人不愿意摆脱原来的环境束缚?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统计,找出的原因五花八门,没有一个让我信服。
一个人要摆脱贫穷,需要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但是穷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遭受到别人的白眼甚至被欺负。久而久之,他们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很多人又回到自己习惯的穷苦环境。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人有很多弱点,比如调整自尊心,自己的物质越缺少,心理就越脆弱。有个词叫“玻璃心”,就是讲一些人的心理特别脆弱,稍微一被批评就伤了自尊心。什么人会有“玻璃心”?一个生于富有家庭的孩子是不怕别人说他穷的,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孩子是不怕别人说他笨的。相反,一个贫家子弟反而怕别人说他穷,看不起他。为了一部苹果手机卖肾的人,一定是贫家子弟,怕别人说他穷。越是学得不好的孩子,越怕别人说他笨,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点。于是,很多穷人最后还是选择与穷人为伍,成绩差的孩子还是选择扎堆一起玩儿。久而久之,那些人就无法摆脱原属阶层了。对于穷人和弱者,有时候你越保护,越照顾,反而会给他们贴上弱势的标签,把他们禁锢在原来的社会地位上。
其实也有很多不怕被嘲笑的穷人。虽然他们也曾经被人瞧不起,但是总有一种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欲望。虽然他们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但是没有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中国旧上海有个小混混杜月笙,靠给人修脚,卖水果为生,不知道遭受了别人多少白眼,但是他仍然一门心思要挤进上层社会,最后还真的做到了?这种例子其实不少见,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打碎自己的“玻璃心”。
我并不贫穷,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做不好,那么我所处的地位可能和贫穷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变自己的状态,就是一个考验了,这和走出贫困差不多。
我们会在很多时候感受到自己的“贫穷”,这时你是否还愿意融入一个更“富有”,更高层次的环境,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不断进步。永远要承认自己的贫穷,不用担心别人的白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富有起来。做任何事情,谁都不是天生就能做好,做不好事被人嘲笑是难免的。不能指望别人永远给你留情面,只有自己把事情做好,才是为自己保留情面唯一可行的方法。
希望我们能把各种挫折和匮乏作为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