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戒律,大多数人会想到苦行僧似的青灯古佛,不食人间烟火,不喝酒不近女色。可却少有人知戒律的积极意义。
佛陀最初悟道传法并没有制订戒律,只是随着僧团的扩大,以及在家居士信众的增加。开始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来制定的戒律。防非止过是一方面,戒律最积极的意义是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向外贪求的惯性思维、惯性行为里,转变过来向内观照身心,得到自在解脱。
戒律只是方法,不是目的。
和现在流行的词自律一样,对我们的人生同样拥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说他自己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说话做事可以不过脑子,也就是说不用刻意的自律,也能做到合乎礼。但如果没有之前几十年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的自律,这样的境界也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的。
现在说的自律大多是在追求一个具体而现实的目标,有数据有指标摸得到看的着。而戒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保护身心的安稳,来开发自身的佛性,体验和受用自在的觉悟。像清净心、菩提心、欢喜心、轻安自在……,这些是无法用数据指标来衡量的,看不到也摸不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自己的一种受用。
但戒律和自律还是有相同的一点,就是都需要通过长久的坚持,才会达成目标。所以说戒律是带着神秘色彩的自律,神秘就神秘在戒律所达到的目标,只有自己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