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先生的古琴曲《我佛慈悲》出自专辑《琴呼吸-大唐西域记》,以古琴为载体,重新诠释了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这首作品不仅是音乐的呈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融合了佛教哲思与中华传统音乐语言,展现出空灵深邃的审美意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在演奏中既秉承传统技法,又注入现代诠释。他以古琴特有的深沉音色与悠长余韵,勾勒出玄奘“信念与智慧浇铸的求法之路”,琴声时而如梵音低回,传递慈悲为怀的佛家精神;时而以泛音轻点,似晨钟暮鼓涤荡心灵。笛箫的纯美配乐与古琴相映成趣,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禅意空间,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诗性流动之美。这种艺术表达与龚一长期倡导的琴学理念一脉相承——他反对将古琴神秘化,强调“技巧是艺术的根基”,唯有精湛的指法才能支撑起音乐的情感表达与哲学高度。
《我佛慈悲》的创作灵感根植于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核,既是对“开放包容、博纳百川”的盛唐气象的回望,亦暗含对当代文化交融的隐喻。龚一通过古琴的音韵流转,将个体修行与家国情怀交织,使听者不仅能感受佛教的慈悲智慧,更能体悟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这种以音乐重构历史叙事的手法,恰如他在琴学文集中所述:“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华音乐语言的基因库”。
值得一提的是,该曲的减字谱打谱与二度创作过程,体现了龚一作为琴学家的学术功底。他打破古谱的静态记录,通过音色对比、节奏留白等处理,让千年琴音焕发新生,既保留了传统琴曲“声少韵多”的特质,又赋予其交响乐般的层次感,展现出古琴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可能。正如他在《丝竹春秋》音乐会中演绎《潇湘水云》时展现的“层云叠涌”之势,《我佛慈悲》同样以琴为笔,在音声起落间绘就了一幅精神求索的壮阔画卷。
此曲不仅是龚一琴艺的凝练,更映射出古琴作为“活态遗产”的时代意义——以古老的琴弦奏响永恒的人文追问,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完成“琴与心、技与道”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