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通电话的时候。
末尾我总习惯性的问一句:“最近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事儿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才会放下心来,然后用如负释重的语气告诉她:“我在学校也是,一切都过得挺好的,不要担心挂念。”
妈妈经常说:“是啊,你们这个年纪正是最好的。”
是啊,如果现在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一下现在的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描述吧:
这是我人生中最年轻的日子,阳光明媚的自由健康。
我可以选择我在家里收拾自己的小窝,也可以漫步于阳光下,牵着心爱的人看看这个世界。
在这个轻松的20岁的年纪里,我不是孩子们的附庸,也无需担心赡养长辈。
人们允许我犯错,就算长长的一条路走不通我也可以勇敢的去闯另一条。
我不会悲天悯人,因为前方总会有未知的惊喜在等着我。
我可以守住我的底线做我这个年纪想做的一切。
我不会因为生活曲折就不去努力,我也不会因为落差干到生活的苦闷。
这个“我”,可以指鲸落,也可以指手机屏幕另一端正在看这篇推送的你。
尽管我们现在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状态。
我们会和他人比较度量,却恰恰会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美好。
踏着十月悄悄飘落的银杏叶,洋洋洒洒的阳光刚好铺满脚下的小路,叶子和影子交错的时候,在乖戾的心思也会变得柔软起来吧。
“人生不会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会算数。”
她经常对我说。
眼前是慢慢合起来的教材。
我有些惊喜。
要知道之前她可不是这样跟我说的。那时候她总会跟我抱怨算不完的习题集,考不完的大小考试,她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是啊,16~25岁的年纪确实很美好,可是让人烦恼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啊。我理解她的纠结,可是思来想去又意识到这个想法有着逻辑上的Bug啊。
我们烦恼的未来,是可以无限无限挖掘的。
我们17岁的时候,觉得20岁是我们的未来;好不容易到了20岁,又觉得25岁才是我们的未来。
如果我们每天都在焦虑着未来,那很可能一辈子都深陷焦虑之中,毕竟,让人渴望又担心的未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17岁在担心考不上一个好大学,20岁在担心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28岁担心买不起车买不起房,30岁陷入婚姻的窘境,40岁忙碌于儿女教育的支出,50岁担心养老问题。
我们的“慌”,其实是一遍一遍的在脑海中的自我绘勒。
今天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在鼓励大家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比起焦虑和慌张的欲望,我更加相信“沉稳”的力量。
“沉”是指不浮躁的沉下自己的心。专注于自己眼前该做好的事情。也许是耐心的准备好马上来临的考试,亦或者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我始终相信呆在自己合适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非常好了。
“稳”是稳定。把现有生活中的琐碎抽丝剥茧,删繁就简,看别人的十篇文章不如自己动手写一份,收藏十份豆瓣高评电影不如自己去看一部。脚踩棉花的时候虽然轻飘飘的很舒服,但是很容易塌陷。
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校长对学生说过一句话: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
虽然这句话的后面还说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但不可否认,16~25岁的,我们的年纪,真是一段美好的,年轻的,充满着可能性的时光。
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她感慨着:“虽然现在的生活很好,但是我还是要等很多年我想要的东西才能有啊,我要等到走上工作岗位、经济独立后才能拥有啊。”
于是我也回头看,我也曾经认为20岁的年纪一无所有,可那时候的我,分明有着健康的体魄,活跃的思维,没有发胖的身体,也不需要昂贵的抗衰老眼霜。
你看啊,每个年龄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自由和束缚。
所以,你还在慌张担心什么呢?
想要就伸手去够,一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换另一条。
我们的生活没有苦大和深仇,所以,乐观一点吧。
别慌,月亮也正在大海某处迷茫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