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欣赏辛弃疾的一首词。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长门事: 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早先极受宠爱,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妙笔生花,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事实上,《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玉环飞燕:分别指玄宗贵妃杨玉环和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词意:
如何经得起三番五次的风雨肆虐,眼看春天又将匆匆离去。因为怜惜春色太短,所以常担忧花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何况如今已到残春,落红飘舞。
请停住你的脚步!你可知,你若走了,天涯芳草就断了归路。你却沉默不语。算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为了保留些许春的痕迹,仍在辛苦地吐丝结网,殷勤地粘住漫天飞舞的柳絮。
想当年,陈皇后因人嫉妒陷害幽闭长门宫,本来定好的相逢佳期再次被耽误。纵然她曾花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又能向谁倾诉?
别得意忘形,在那鬼魅乱舞!难道你们没瞧见,像杨玉环、赵飞燕这般被宠极一时的人物,都早已化成了灰土。
愈思愈想,竟全都是烦闷愁苦。
别去高楼凭栏远眺,当斜阳落在暮霭笼罩的烟柳之时,只会使人更加悲郁断肠、伤心无助。
这首词,表面看似伤时惜花、伤春怨怀的传统题材,但在思想境界上,在传达出生命的感悟和艺术表现形式上,却远远不是一般婉约词可比拟的。
辛弃疾非常擅长比兴手法,加上他本人涉猎广泛、学识渊博,所以总能将自然景象非常妥帖地与古典事象交错融合,并借此抒情言志,表现他浓厚而强烈的家国之恨和失志之慨。因此,该词虽写得婉约,却沉郁顿挫,曲折缠绵中自有一种悲壮苍凉之姿。
这首词是作者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在小山亭为他设宴饯行时所写,时间是1179年暮春。
辛弃疾南归十七年来,坚持抗金的复国主张始终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他自己一直屈身就任于闲散官职,在江西、湖北、湖南辗转外放。这次居然调任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且仍是掌管粮运的差使,他失望之余,苦痛不已。
眼见时局日益艰危,国势日渐衰微,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忧愤悲伤,即兴吟诵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千古名篇。
很显然,这里的自然物象或古典事象,都有深刻的寓意。暮春、斜阳实则是指处于风雨飘摇、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殷勤的蜘蛛、长门的峨眉均是自谓之意;玉环、飞燕暗喻那些蔽塞言路、妒忌贤良的权贵奸佞。凄苦的“风雨”,不仅是他几十年遭受谗毁打击的象征,甚至也包含异族统治者对沦陷区人民的摧残蹂躏。
想到这里,辛弃疾不由得拍案而起。
想我南归,本来想借助王师有朝一日挥剑北上,荡平敌寇,收复失地,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父老乡亲。谁知近二十年来,我屡屡谏言却石沉大海,宵小当政,迫害忠臣,以致北伐事业未竟,空负了我一腔报国热情。如今,年届不惑,“匆匆春又归去”,我还能承受几番风雨的肆虐侵凌?
伤春惜花的婉约题材,却能倾注如此博大深沉的思想感情,能被演绎得如此沉郁豪放,这,整个一部词史上,或许只有辛弃疾一人能做到。
原因何在?
除了拥有豪杰之士的胆略气魄,辛弃疾还拥有一般豪杰欠缺的识见才能,同时还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正因如此,当报国之志屡屡受挫之时,他才能将所有的激情、才具都投入到词的创作中,成为历史上创作词体数量最多的一人,也成为驾驭词体最得心应手、取得最大成就的伟大词人。
他,无愧于“词中之龙”的美名!
话说宋孝宗虽然不辨忠奸昏庸无能,但鉴赏力应该不差。据说此词流传到他耳里,他颇为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怨愤之情是何等强烈。
皇帝老儿看不到辛弃疾的一片丹心,他看到的全是不满和怨恨。结果,不到两年,辛弃疾终于被罢官闲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