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两天大家都在关注高考。
细算下来,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废寝忘食、埋头苦读,紧张又焦躁,激动而又不安……
迈出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仿佛逝去了一段记忆,而我把这段记忆称为青春。
这样的题材其实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当然更是电影的最爱。
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看这类影片,鉴于青春片“套路化”、演员演技尬等因素,实在是让我提不起兴趣。或许是人老多情吧,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看了改编自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电影
——《最好的我们》
青春片的“套路”注定还是跳不出
故事呢发生在2008年的一所高中。
一个学霸余淮(陈飞宇饰),一个学渣耿耿(何蓝逗饰),听名字就知道这是铁打的CP。就在学校公布的成绩榜上出现了两个人名字,而且还是那么充满戏剧性。
“耿耿”、“余淮”
“耿耿于怀”,那这故事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余淮,成绩优秀又会打篮球但是他狡诈尖酸刻薄;
耿耿,成绩差又长相平平。
可是偏偏就把他俩安排成同桌,这些仿佛是电影里欢喜冤家的程式化套路一样,设定太过于模板化。
原著里的余淮,就像八月长安说的“蓄着太阳能”,是一种明知他的光芒耀眼却也不刺眼,成绩好一点脑子聪明一点的男孩。作业写得很快上课可以不怎么听,成绩很不错却也不是年级里最最突出的那些,很接地气很会开玩笑,在男孩和女孩里都受欢迎。
而电影中的余淮,依旧没有走出“霸道总裁”的影子,缺少了那种深谙应试教育之道并在其中混得如鱼得水的样子。在我看来,影片中的余淮甚至并不是来学习就是来“撩妹”的。
而对于耿耿,看似大大咧咧的一个姑娘,其实内心是很羞涩的,影片中表现过于有恃无恐,仿佛早就和余淮心照不宣深谙对方心意,这一点也是不太合理的。
不过,还好影片的剧情并不是很狗血,虽然在人物的塑造上不够细腻、影片整体偏向了偶像剧,但是还是有可圈可点的戏剧性和观赏性,然而在110分钟的时间里想要把剧情铺垫好并完全展开显然是做不到的,而我们想要看到的那些青春的点点滴滴也就看不到了。
爱情并不是青春的全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和青春就绑定在一起密不可分。所以我很怀疑,是不是所有的青春片都是讲爱情?
其实,爱情并不是青春独自霸占的。
少年有年少懵懂的爱;
成年有成熟稳重的爱;
老年有温馨从容的爱。
所以,把爱情视为青春的全部,我想这是片面狭隘的青春。
“爱情不过是生活的一剂调味品。”同样,爱情不过是青春的一小部分。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忧愁。
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孩子,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套的“英雄救美”。
青春,不过就是生活的一本流水账。在这本账上会出现很多人的名字,其实每一天都是在“浪费”时间,只不过把这份时间“浪费”在你身上,我觉得它值得而已。
没有遗憾的青春才是不完整的
泰戈尔曾经说过:
“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正是因为这份任性,让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过得“肆无忌惮”。
直到毕业那一天,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讨厌老师,甚至想到要和他们分离的时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想到一直暗恋的那个人就要见不到了,忍不住想去表白;
亦或是发现自己的父母苍老了许多,突然好想去给他们一个拥抱。
青春,总是充满了遗憾。
也许是因为没有考到理想的大学而遗憾;
也许是因为和心爱的人分离而遗憾。
而这些遗憾总是会让人耿耿于怀,其实这便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