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一个个体生物,自然存在于一个环境之中。哲学上可以说个体是内因,而环境是外因。
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环境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以说个体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是环境。环境又可以大致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
硬环境就是物理上可以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人和事物。
想象一下,你此刻正在中国北方某省会城市的楼房里,坐在你的餐桌旁,只穿了一身几年前老妈买的秋衣,对了,还有老婆买的袜子和半穿着的爸爸给的运动鞋,拿着苹果手机在简书上写一篇文章,挂钟在哒哒哒的走着。餐桌上有什么呢,咱们看看,一家四口的水杯,大的储水瓶,一个电饭锅,还有一盘中午的排骨和大米饭,大米饭是凉的,而排骨被贤惠的老婆热过了,大米饭旁边是一碗小米饭,它很烫。还有一个盘子,装着一只小女儿啃过苹果和半串葡萄,中午煮锅底鸭梨碎块静静的躺在桌面上,它的下面是一大袋餐巾纸。对了,桌面是一米半长一米宽的,铺着脏了的绿格子塑料桌布,而我的屁股下面是一把沉重的椅子,老朋友已经七八年了,有一个腿上的皮被我用细的白塑料布缠过,就像一位负伤归来的战士,这是因为大女儿有一次坐这个椅子时对我的要求,否则这位忠诚的骑士并不能受到伟大的王之包扎。和我一起坐在椅子上的还有一枚小米充电宝,它是昨晚下单今天早上就送到的极速新朋友,正在充电。
先说这么多,这才写了环境的一点点。因为再过十分钟我就要骑二十分钟电车去上一个十四小时的夜班了。
已经到了单位,继续写这篇文章。路上真冷,但我戴着耳机沉浸在播放的书籍里,慢慢就忘记了冷,任凭多年骑车的经验,我甚至不用怎么看路就能走的又快又安全,恩,这应该就是肌肉记忆。而单位里很暖和、很干燥,你看大厅前面的三大盆原本茁壮碧绿的不认识花草已经枯萎收缩成了一团。坐在自己的工位上,面对一排排的电脑,甚至还能想起自己的女同事几年前在前面一排打死了一只硕大老鼠,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其他老鼠了,当然,水房的蟑螂也在办公室大姐的毒药下团灭了,这下省了我们去打水总是要拿开水烫它们了。这样就能安心的等到月末领取刚够大女儿幼儿园学费的一笔薪水了,它会准时打到我的银行卡上。
好好的一片议论文差点要写成小说了,言归正传,硬环境就是上面提到的所有的人和事物。下面说一下软环境,这就复杂的多了。
软环境
因为软环境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在你的大脑里,也在别人的大脑里。它由一个个概念构成,同一个事物或事件会在不同人的大脑里形成不同的概念。
比如“书本”。有人认为书本是神圣的,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皱,买回来放到书架上就是我的了。有的人认为,书本只是信息的载体,只是学习的工具,看到了,学到了脑袋里,就可以了,甚至那一页有用就撕下来,没用的就扔掉,李敖和任正非是这么干的。
比如“知识”。有的人认为书上看到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学校里学到的,管理培训课上学到的都是知识。有些人认为,前面提到的只是信息,只有把这些看到的信息写出来用出来改变自己的行动
比如“钱”。有的人认为钱就是财富,就是人的终极目的。有的人认为,钱只是一个工具,用来交换产生更大的价值,获取更多的资源,甚至实现自由。
比如“工作”。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拿薪水,养活自己和家人。有的人认为工作除了薪水之外,工作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人脉,为此可以干能提升自己但薪水更少的工作。
比如“学习”。有人认为学习是学校里干的事情,是书本上的内容,是课堂和自习室里存在的活动。有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大事,知识无处不在,闻见学行,见到了,听到了,要学、要想、要用。
比如“营销”。有人认为营销就是吃饭喝酒拉关系。有人认为营销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用户心智的占领,用户一想到空调就会想到格力,一想到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
情绪本质上也是概念影响的。一种情绪的产生,一般看来是你对某件事和人产生的情感,这里用按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论表达一下,事件或者人这些客观事实是A,而情绪是C,看似是由A直接引发的,但这中间忘掉了一个重要的B。B就是你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这样就是C=A*B。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一个人,跟TA表白了,但是TA却不喜欢你,这就是一个事件事实A,因此你很生气,生气就是你的情绪C,甚至极端的人可能会产生报复的心理。生气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你的大脑里存在了一个概念B-我喜欢的人也应该喜欢我。仔细想一想,这个B并不是天经地义的成立,把B换成我喜欢的人并不是一定要喜欢我这种概念,你会好过些,更能接受事实,而不会产生极端的行为。
这些概念在一起,就形成了你的软环境。
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环境,不同的环境会影响你做出不同的行动。
按物理学上的方式来表达一下,环境作用在人的身上,会产生各种力,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力度。力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加上时间的维度就会越来越快。当速度达到一定的值,你就会脱离某个星球的束缚,这应该叫逃逸速度,而地球就是你所处的阶层,因为咱们中国没有阶级,只有阶层。当然,逃逸出某个阶层是有方向的,向上或向下,你会怎么选?
这种环境和时间作用下的产物还有一个名字,就是习惯。人很多时候都是按着习惯在活着。抽烟,喝酒,刷微信,打游戏,健身,学习等等一切多次做的事情都是习惯行为。比如,忙了一会儿工作,习惯性的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约了客户谈生意,去饭店吧,喝点酒再谈;总算是可以躺到床上了,我还不是太困,还可以打两盘游戏,看一会儿小说再睡。这些都是习惯,习惯到已经事情认为就该是这样的,其实这里还有更多的选择:忙完工作,有人就会为下一个工作做计划,或者站起来活动一下;谈生意可以去办公室,也可以去咖啡馆,酒很多人都是不爱喝的,可是感觉不喝酒就办不成事,所以才喝,其实双方都不喜欢喝酒。躺在床上,也可以回想一下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还要做什么,然后睡觉。其实这些都是习惯,并不是每个人都做着和你一样的选择,而选择的次数多了自然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就是软硬环境作用的结果,按物理学来说,有很大的惯性,至于怎么改变这些习惯,成为不同的自己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今天先不谈。
按照不知道在哪本书上的、但是印象深刻的统计,一百个人中大概有七个能脱离硬环境的影响,战胜各种困难,走向更高的层级,我们可以称他们是英雄。也不知道这个百分之七的概率准不准确,但是确实存在着一些人能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向更高的层面,我们也往往把这些人看成传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从个人和环境的角度-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看一下。这里说一下,其实内因、软环境,才是所谓的“人”,那具躯壳只是美丑强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谈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人都处在独一无二的环境中,想要过的很好,走的更高,不妨试试学习新的概念,更新自己的软环境,形成不同方向的力,从而做出新的行为,长期坚持下来,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当你的逃逸速度足够大的时候,你就会突破现在的圈子,走向上面那个维度。
关于获得新概念这里有一个要点要说,把闻见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消化、系统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只是完成输入,这些还并不能是你的知识,只有把知识进行有效的输出后,它才属于你,这里的输出可以是通过讲述给别人完成知识和自己的缝合,但更进一步的是要来体现在自己的行为改变中,也就是要把知识用出来才是真正的知识,常识的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这个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刚开始你会觉得没什么效果,但是加速度作用下速度会越来越快,坚持就是时间的作用,当你急于求成而不可得时,想想加速度的原理,坚持下去。一天进步百分之一,在复利的作用下,一年就有三十七倍之多!
抬头,你的上面还有一个圈,继续加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