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三月
最近和好友约饭时,她抱怨给我发微信总不能及时回复,她一度觉得我可能失踪了。
我也不清楚从哪天起就不太喜欢上微信,可能是最初的新鲜感历经几年已经失去了兴趣,也可能是想要远离点赞之交的情谊。
具体说不上原因,可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微信交流的再怎么畅快,都不如和朋友面对面的交谈。
1.
如果不能痛快的选择退群,请给自己一些个人空间。
微信的使用人数每年呈不断上涨趋势。身边同龄人、父母辈、爷爷奶奶辈基本都安装微信。
它的通讯简便、视频聊天确实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
可同时微信里家家都有某家群或某家大院,从最开始的三姑八婆同聚群组的畅谈家长里短到后来的转发的“惊天大秘密……,不转不是中国人……”
以我来说,不止一次想要退群,可是却不能退。毕竟都是亲戚,如果不声不响的退掉,家长又会询问各种原因。
很多时候会觉得这是极大的困扰,却又无可奈何。
除去家人的家族群、直系亲属群、平辈姐妹兄弟群还有学校群、工作群等等。
最近考上小学老师的同学分享,她每天都必须要在群里分享当天布置的作业,提醒家长们监督学生按时完成。同时也需要把学生的情况及时在群里向家长们反映。
家长们也很无奈,但凡老师发任何一条消息都会收到排列式的“感谢某某老师,您辛苦了。”
大学时期的我们应该已经习惯了收到一条消息及时回复收到。
记得曾经做一次3天的实训,分到的组员是抽签安排的,大家当时便建群。只是3天后那个群再没有人说过话。
想到前段时间网上报道的一则消息:一对夫妻把私密的聊天误发到学校群里,引发了巨大的风波。原因就是群太多了,有一些的群名起的还比较相近,一个手快就容易出现失误。
打开微信首页,清一色的各种群排成一排。
现在对于微信群讨厌感远远大于喜欢。无用的交谈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
如果不能卸载,那么就设置为免打扰模式吧。
2.
静音不是我的最爱,却被逼成了习惯。
曾经我是一个很喜欢手机铃声的人,还会时常换一首最近喜欢的歌曲来表达当时的心情。
甚至那时觉得qq发出的嘀嘀声也是那么清脆。
这几年却越发不喜欢声音了,连震动都不愿意设置。
究其根本原因,原本喜欢的声音因为繁杂的事物而改变了最初的期待,转而成为了讨厌。
微商早已成为了一道潮流,每天都会收到不同的添加消息,大部分都是微商。
通过后除了朋友圈被轰炸,还经常发来推销化妆品、减肥药、衣服、零食各种消息。
陌生人可以直接删除,可身边的认识人就不能这么做,不断地嘀嘀声充斥着耳膜,是一件令人崩溃的事情。
个人信息的不安全性也是愈发严重。最近出现的新型骗术是模拟微信好友的声音发借钱的消息。
听过一个案例:女儿突然接到父亲的微信语音,他告诉女儿到超市购物忘带钱了,女儿于是直接把钱给父亲打了过去。可晚上回家问到父亲,父亲根本就没有去过超市。这才明白是被骗了。
越来越多的负面消息,会消磨掉曾经的欢喜。虽然静音的设置可能不能改变所有的事情的根本原因,却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
3.
别让点赞捆绑了所有的信心。
不管是朋友圈点赞还是微信运动的点赞。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而为了求得更多的关注,反而过浪费很多原本有价值的事情。
曾经有一度发朋友圈就像是在精心设计一个文案,点赞数成为了评审的唯一标准。
如果一天消息发出,几个小时后还换不来几个点赞,就会产生和消极的情绪甚至直接删掉原本的消息。
可一旦点赞数一多则开心的不得了。
这也就使得很多人聚餐吃饭不是重点,拍照才是核心,也会衍生出众多的网红拍照打卡地来迎合现有的趋势。
面对点赞应该理性对待。有些人可能就是喜欢点赞,不论谁发什么消息都会排排点,还有一部分人是只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才会点赞评论。
所以,千万不要把点赞作为评审的唯一,这个评判并不准确。也不要因为点赞的数量而影响自己的信心。
曾经一对好朋友后来闹掰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其中一个女生总会给朋友点赞,而朋友却没有会赞。这让她觉得她没有受到重视,感到巨大的委屈。
当我听到这个事情时,只有满满的惊讶。现在的友谊都靠点赞来衡量了吗?
微信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满足基本的交流就实现了它的目的,没有必要认为赋予它太多的标签。
最后,希望我们可以多陪陪真实的人,而不是在虚拟的手机里怒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