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物是人类社会的缔造者,那么经济就是人类社会的推动者。
人产生群体;群体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交易;交易产生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源于生存的需要,而实际表现为对于财富的追求,没有经济就不会有政治,法律以及人类社会体系的各种秩序。
·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活力
劳动分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造成财富积累,在小型制造业上尤为如此。相较于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的产品种类,数量较小,其部门安排较为简单,工作分配相对来说都会比大型制造业更为精细,亚当斯密用造铁钉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劳动分工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样的人数以及时间,通过劳动分配可以让产量增加成百上千倍。
纵观人类历史,当农业革命后,农业成为了人类的第一产业,无论是从经验还是历史程度都远远高于制造业,但为什么制造业的生产力会超过农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业和制造业自身的特性存在差异,在农业领域根本无法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其劳动分工界线并不明确,反观制造业,由于可以采用非常完备的劳动分工制度,其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样地,工业革命后的科技发展以及工人熟练度的提升和时间成本的较低都促成了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但劳动分工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劳动分工造成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一个非常简单的商品是由成千上万人合作来的结果。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曾经举过一个铅笔的例子,一直非常普通的铅笔,结构简单,但是其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从木质笔杆到石墨笔芯,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分配,从伐木工到运输工,以及金属制造的工人,工人们需要吃饭喝咖啡,于是就要有准备食材,运输食材以及处理食材的人,如果真的全部展开,我们会发现一支铅笔的制造是众多人努力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完整制造铅笔的知识,因为一旦铅笔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那么铅笔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办公文具,而是奢侈品了。一只铅笔的制造,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这些人干着不同的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习惯,但是却都在为一个产品而共同努力着,劳动分工让这些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协作,而凝聚的力量就是市场。
·劳动分工是必然的结果
现代人都是远古智人的后代,而智人在经历了认知革命后,其基因里好像多了一种独有的信息,这种信息表现在人类开始存在交换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以物易物,这种倾向仅仅体现在人类身上,像其他动物(无论是哺乳类还是爬行类)是不存在交换这种倾向甚至是概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倾向,劳动分工是人类所要经历的必然结果。交易源于需求,所以交易的本质就是满足交易双方的需求,也就是说各取所需达到双赢的目的,就是交易。
我们得到自己的食物并不是由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对与自己利益的追求。——亚当·斯密
正是因为双方均存在需求,并且双方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换形式来满足,于是便形成了交易的雏形,也为以后的货币产生奠定了发展基础。各取所需让人类意识到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物品来完成交易,人类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好比猎人发现通过制造弓箭作为交换一样可以获得猎物时,一部分猎人会选择发起打猎而走向专职制造武器的道路,于是便出现了铁匠,木匠等一系列新的劳动群体。
使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才能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
前面我们讲到市场让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相互协作,而市场经济也在驱动着人们进行劳动分工,这也是亚当斯密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invisible hand(无形之手)。
·劳动分工也受限制
亚当·斯密明确指出劳动分工也是存在制约限制的。从根本上来讲,劳动分工受限于交换能力,而交换能力往往是由市场范围来决定的,往往市场越庞大,其交换能力就越强,劳动分工也会更加丰富。很多低级产业在小城市中往往没有办法进行,比如说像外卖行业或者是快递行业,往往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的规模更加庞大,因为一二线的市场更加广阔,其需求也远远高于四线小城市,还有很多行业在小城市里根本没听说过,而在大城市里反倒发展的相当不错,这也是由于市场范围的差距所决定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还是东方的崛起,其发源地总是在河网密布,水系资源发达的地区。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水系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水运,由于陆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为战争问题,导致很多商品的陆上,运输成本巨大,运输量较小,限制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而水运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水运为每种行业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让每个行业都能通过水运而更好地发展起来,也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财富有不断积累,为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水系发达的地区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原因。西部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也是存在这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