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
你好。现在是凌晨三点,我坐在返程的车上与你诉诉衷肠。
——我不想结婚。
这是我深思熟虑的一句话,绝不是玩笑。我深知你与家人不能理解我的独身主义,你们总说:身为一个女孩子,总要结婚生子,二十多岁是最好的年纪,不要为了工作而耽误了终身大事。
可我想说,结婚在我这不是终身大事,也不是人生必须进行的一项。反而它会成为我生活的绊脚石,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的我只想一个人生活,不想掺杂任何别的家庭,也无力去爱一个人,爱他的家庭。如果有一天,我自己也能买得起房,开得起车,你们还是会说:女孩子嘛,总要结婚生子的,总要生活的。
但你们要求的生活不是我需要的生活。难道我自己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
离婚率逐年增加,人们对于婚姻的忍受度在减少,对于个人的独立度在增加。我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但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异类,也不从认为我被亏欠,我被伤害。老实说,我承认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缺失,可也正是因为这些缺失,我获得了更多。
一种东西在消耗的同时,一定有一种东西正在积累。
妈妈,我同样在你择偶的问题上最大限度的理解你,你的一切顾虑,我也同样面临。我想正是因为单亲的缘故,我更能在你面临我择偶问题的时候更多地理解你的心思。可妈妈啊,我无法决定让你爱上谁,也不会插手你选择共度余生的人,我希望你能忠于自己真实的内心,我希望你快乐满足,这就够了;同样,当我有一天对你说,妈妈,我不想结婚的时候,我也多么希望你能给我最大的宽容和体谅。
过去的人在意结婚这件事,把结婚奉为终身大事,是因为男女的极度不平等,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社会风气上,造成女性需要依赖男性而生存,男性也必须依赖女性传宗接代,社会也把延续香火这件事看得重。
旧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牵个线搭个桥,两家父母同意,子女便不敢不从。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的观念仍然固守一些,虽然自由恋爱之风刮遍华夏大地,但男权主义依旧,婚姻依旧是男性或女性认为的人生大事,认为既然相爱就该组成家庭,或是到了一定年纪必须成家来完成人生的必经之路。女性愿意为家庭奉献,男性愿意承担起家庭责任。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除了结婚生子,好像也没有什么再大的事情需要完成了。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情态。
到如今,长辈对我们婚姻的期望也大抵是源自于他们那个时代下塑造出来的他们。好像基于完成学业,找了工作,人生最后一项就是结婚生子。
但是你们的思想下衍生出的“人生大事”,并不一定是当今我们的“大事”。
把“不结婚”看作不孝,纯粹是道德绑架。一边遵从父母之命成家立业,一边虐待父母不赡养父母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不结婚却每年都回家陪父母过年,贴心照顾父母,难道就是不孝了?这才是天大的笑话吧。
想想现在的父母:有安排孩子相亲的,孩子假扮丑态;有父母假装给孩子发囍帖的,孩子怕父母难过不得不从;有父母给孩子办喜酒只用照片的,孩子过几年回来带的是另一个女朋友。
婚姻本该是成年人个人选择的自由,是自我人生的设置,不是什么终身大事,不是什么必经之路,更不是什么父母胁迫下我们就能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理解父母,怕我们孤独终老,我们可以靠自己证明一个人也可以好好吃饭,好好生活,买得起想吃的大餐,爱得起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的人。
妈妈,不用担心我会孤独,因为我有太多事可以做,可以旅行,可以看书,可以去支教,可以做义工,可以到西藏串珠子,可以到成都卖火锅……七大姑八大姨问起来,你也不用担忧,就说我的眼光高,挑得很,没有人配得上我。
妈妈,我不是因为看过了太多背叛而对婚姻无望,也不是封闭自己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我知道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爱什么样的人。你们也不用再催了,我知道生活的艰难,也知道一个人生活的苦,但现在的我很舒服,并不像你们的担忧。
外人也好,社会舆论也好,我尽可能强大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而我多希望至亲的你们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我对你们的爱只增不减,更希望你们对我的宽容和体谅也如春风十里,暖人心。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