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

文明的演进,既受制于线性的时间,也取决于空间的扩展及相应的摩擦与激荡。对于前者,大家都易于接受理解。对于后者,中哲如梁启超、梁漱溟、傅斯年及近人朱谦之、苏秉琦、许倬云,西哲如汤因比、布罗代尔、费正清皆有论述。各家观点虽有不同,其共同之处是均认为,一个文明形态在空间组织上的演进,与其与周边文明的交往密切相关。施之于中华文明,则其在时间的线性演化空过程中,表现出的空间上的南移特征,先为黄河时代,南宋而后进入长江时代。中华文明最初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在与周边也即四夷的交往中逐步扩大其疆域,也改变其性质。最初是以畜牧业为主体,渐次过渡到农业。至南宋以降,一方面在与四夷的交往中被动地南扩,另一方面文明的进步导致的稻作经济与以江海为依托的商业经济,以足以支撑文明中心的南移。

将来会否进一步南移,来临为珠江时代?即便如此,也毫不着眼于其地域的意义,而是体现两个特质:一是文明中心南移的大体空间位置;二是新的文明形态的新的特质。其实先哲早就关注这个问题,并作出许多肯定的预言。最早指出这一趋势的是明代大学士邱濬。尔后梁启超、傅斯年都或隐或显作出过推论。第一个明确提出的来的是江苏籍的新儒学大师张君劢,他正是从文明的新特质这个角度,提出了中华文明黄河、长江、珠江三个时代说,并预言未来西南的珠江流域,必将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重担,迎来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而在此前后,顾颉刚、郭沫若均有暗合的呼应。顾氏说,他来广东的感受是此地不文,令人不喜;但广东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却是黄河、长江流域之人所不具备的;他对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没有信心,倒祝愿广东能成为文化中心。国学大师陈寅恪更借对广东学人的高度评价说:“江淮已不足道,更遑论黄河流域矣。”朱谦之则将中华文化从空间上划分为分别以解脱、教养、实用为特征的黄河流域文化、扬子江流域文化和珠江流域文化三种类型,并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模式,“都应努力发扬其固有的文化,以完成最高的统一文化。然而在时间上说,中国文化现阶段实应注全力于实用的知识,即注全力于科学文化的建设事业。”这实用与科学的文化即以珠江流域文化为代表。并进而申论,珠江文化乃是一种革命的文化。(《朱谦之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这种革命的文化,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今天,改革作为一场更深远更伟大的革命的时代,无疑更富有时代的意义。

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流域,表征中华文明新的时代,既是历史的趋势,也有现实的基础,更是未来的必然。历史上岭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南移的大趋势中,不断以其地缘优势,输入和累积着新的文明特质。现实中,改革开放三十年又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资源。着眼未来,中华文明珠江时代的提出及其建设,也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广东领衔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与抓手,也使我们易于突破岭南文化的地域桎梏,开创岭南文化建设的新时代。

-EndFr��q�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岚二年级上学记D52#20181022 昨天早上我臭小妞起床去深大游玩的时候 臭小妞说:怎么有小鸟吱吱喳喳的 我...
    岚妈成长历程阅读 180评论 0 0
  •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
    D040小黎佛山阅读 190评论 0 4
  • 第五章 两碗馄饨 我……好像看到简南笙了,他穿行在隆安市中心的街道上,穿着印有他自己名字缩写定制的白衬衫,灰色的...
    叶文钦阅读 39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