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攻
墨子也用了上中下三篇来阐述“非攻”的思想主张。总的来说,墨子十分谴责四处征战的行为。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子的战争对双方都是巨大的损伤不利于“圣王之道”,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百姓之利”。他通过举例子证明“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而又说在谈论征战时,君王“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在后面他谴责了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
墨子所主张的“非攻”,是从道义上来说,不符合道义的一切战争。他认为,君王发动的一切战争都是不义的,君王在其他事情上,把道义分的十分清晰,但唯独在征战方面十分混乱。
墨子分别从征战的消耗、征战的得失、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方面反驳认为征战有利的学说。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墨子是一个注重细节,又关注大局的人。对于战争的消耗分析得条理清晰逻辑鲜明。“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拆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从细小处入手,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得失大局的分析,有力的回击了那些认为征战获利地人。
其实,墨子的“非攻”字里行间和“兼爱”有着呼应。墨子批评不义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和他所宣扬的“兼相爱,交相利”所矛盾。春秋战国后期进行都基本上都是兼并战争。墨子看到经历过战争的国家,不论胜负都出现了民不聊生的局面,作为手工业者出身的他更是站在平民的角度看待事物,故而展现了十分的同情。他所提出的兼爱思想就是想以一个和平的“义”去指导大家的实践,推广兼爱使全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升,扩展到国家层面,就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兼爱,不论大国小国一视同仁。这样的社会才是“圣王之治”。
而墨子认为,大禹、商汤等人的征战,不能说是不义,而是应该极力推崇的。他说:“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先代所经历的战争是“天命殛之”,遵从上天的安排。墨子在《明鬼·下》中说:“尝若鬼神之能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并通过许多例子说明鬼神是存在的,而且能够左右人世间的事情。这也是墨子极力信任天命的由来。
四、墨子的“义”
墨子一书中,“义”乃是非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内容是“利天下”。墨子在《贵义》中说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这是对“义”所代表内涵的解释,是“利天下”的体现。墨子以这样的“义”去衡量和指正当前君主的所作所为,他认为,当代君主是不能区分义与不义,造成了现在不和的局面从而整个社会环境出现如此的破坏。
墨子也在不同的篇目里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上面提到的“兼爱”“非攻”就是义的体现。在《天志·上》中,墨子道:“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从上天的角度强调“义”的重要。
墨子所反复强调的“义”不光是通过学说去引导人们重义,同时还通过一些外在约束让人们达到义人的状态。在《天志》、《明鬼》等篇目中都提到了上天对人们的赏罚,而赏罚的依据就是人们对于“义”的实行。《天志》中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而天子正是指导大臣、乡绅、平民的第一责任人,天子为善,就为义,上天赞之。在《明鬼》中他说:“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通过承认鬼神的存在,进一步做到约束人们行动的目的,同时宣扬自己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结语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独特的思想家,不管是所附有的墨家团体在各种事件和历史著作上都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墨家思想对于现今社会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其“节用节葬”的思想在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宣传工作中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兼爱”思想对于回复社会的人情味也有很好的学习意义。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墨子思想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迷信思想,《天志》《明鬼》等篇目中,对于“上天”和“鬼神”的盲目崇拜虽然有借势的前提,但还是能感觉到迷信的成分。
而墨子通篇所倡导的义,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论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还是对普通百姓的倡导,都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兼相爱,社会上每个人都以此行至,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环境。
墨家所倡导的义利观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伦理,一切从私利出发,但是所做的事情到最后又是有利于社会总体。这在现在来看无疑是十分矛盾的,但在当时,从私利出发的行为方式更能得到大部分人的倾力支持,而最后偏向理想化的结果也是墨家学派不可避免的矛盾点。处于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