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发来微信:
——我看五分钟的书,就能打十个哈欠,好辛苦。你当时是怎么过来的啊?
——不说当时,就说现在,我现在每天上班单程2个半小时,每天有将近五个小时的车程,你觉得辛苦吗?
简单寒暄了两句,她说:
——感觉和你聊两句就鸡血满满了,我去接着看书了。
【高考,老师和家长制造出来的一场慌乱】
每隔几天,她就发微信来求救援。其实她自己也知道,我给不了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每次对话的结论都是:不要紧张,一场考试而已,尽力就好。
她自己也说,其实本来没觉得紧张,看老师和同学的整天说,还有那写在黑板旁醒目的倒计时,就连妈妈也给我吃的很好,每天水果牛奶不断,似乎觉得自己不紧张不用力好像都是态度不端正一样,也觉得特别对不起那些关心你的人。
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的老师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多么可怕的价值观!
就连高考的那几天,警车开道,全国上演,似乎是一场极其重大的表演,12年寒窗苦练,演员到位,观众也翘首期盼。
可是,谁问过,这场show为了什么?
【前四分之一被安排好的路】
因为在读书,所以不许早恋,打架会被开除,违反纪律会被警告,翘课会被记过,挂科会被扣学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今天轮到高考。
三岁以前,不能自理,稍微有点意识开始,就被送去幼稚园,我们一生的学途便开始踏上征程。6岁上小学,开始识文断句,加减乘除。12岁升初中,开始了历史政治文化的系统学习。15岁升高中,语数外物理化,在这段时期,我们的知识达到巅峰,上知天体运动,下知地质构造,背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侃得了历史王朝的荣辱兴衰,说得了How are you,闲来无事背一篇《赤壁赋》,饶有情趣地解个数列方程式。然后到18岁,参加全国大片《高考》的演出。
大学毕业以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学习,考试,不断晋升。人生似乎被安排好,所有人都必须按部就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
【高考,一场新生的开始】
挑灯夜读,悬梁刺股,这一个隘口过去了,也并不能代表以后就会一帆风顺。万幸中的不幸,紧张了,失落了,没发挥好,或者种种听起来颇具同情的借口下,还是未能金榜题名,又或者来年再战,孜孜不倦,或另奔明路,也不能说以后就不能飞黄腾达,衣锦还乡?
混乱很美,是建立一切新秩序的可能。
这个隘口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你以后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选择点而已。
条条道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换条路,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
这一战,最大的好处就是:以后的道路可以自己主动去选择了!
不论是摊位的水果贩,工地的建筑者,高楼的白领子,讲台上的三尺地,谁都不必艳羡谁,谁也没有资格瞧不起谁,社会分工不同,各自选择和方式不同罢了。
能力一定要配得上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