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静雅书院共读《如何高效阅读》,书中有很多方法很好,但方法放对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事倍功半。一味的追求方法,不论用的多么娴熟,在不匹配的环境下, 还是会无的放矢,万一心态不好,归因到读书本身没效果,可能反而拿着好方法,却最终放下了读书这件事。
三种读书方式,你用的是哪种?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传统读书和现在网络读书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读书方式,叫“绿巨人”模式。绿巨人由于愤怒而变得强大,然后他就一定要干掉对方,这是传统时代读书人的方式。所以那个时候,尝尝会看到学者们,老教授们,因为在同一个论点上产生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严重者甚至会割席绝交,老死不相往来,偶然提起也必定恶语相对。那个时候,是非是更加有效的评判标准。谁对了,谁就占据了中心,谁就拥有了资源,谁就高居在塔顶。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谁拥有的知识多,谁就握有主动权,谁就更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所以读书越多,接触的面儿越广,知识储备越多,竞争力越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会越多。
网络的读书模式叫“蜘蛛侠”模式。蜘蛛侠可以通过手腕“咻咻”射出的蛛丝穿梭于高楼大厦之中,很愉悦,并不痛苦。因为他借力往前走,不跟身边的大厦较劲儿,也不会埋怨大厦的相撞不好看,装潢不前卫。他只需要借助一个点,就像读书时,不需要整本书通读,只要拿走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即可。而只要书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就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第三种是我起的,叫娜塔莎模式。既然罗振宇先生选择了漫威的复仇者联盟里的角色,我也找个合适的,毕竟叫黑寡妇模式不太好听嘛。那么娜塔莎模式是什么呢?对不喜欢的人,冷面相对毫不留情,对喜欢的人,软糯缠绵,柔肠绕指。谁说必须要走一辈子,此生能够多缠绵一分钟,就少一分的遗憾。就像那些,即使落满了灰尘,也不舍得扔掉,偶尔还会拍一拍,重新翻开的图书一样。
我认为,从效用上来讲,三者没有优劣之分,具体用哪种方式,其实取决于阅读哪类书籍。
在电影《艾利之书》中,在人类大量灭亡,国家纷纷陷落,所有人回归生存层面,加之互联网被切断后,纸质内容成为了稀缺资源。为了一本圣经,甚至可以整个军团出动,而书中的知识又具有引领人民的作用,于是所有人为此展开了争斗。幸好我们没有活在那个时代,打开手机就能找到大多数概念性的内容,我们所要做的是,知道对应的关键词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已经越来越低。更多的,还是需要蜘蛛侠式的读书,为了弄懂一个概念,搞清一个理论,找到相关领域的多种书籍,从中掠取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梳理串联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应试类的书,兴许绿巨人式的读书依然有效。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我,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CFA+balabala……真是每天一点点,效果很差,而且很多理论和规则其实已经过时,教材中并未更新,所以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短期高效的阅读,效果还是很好的。
娜塔莎般柔肠似水惨绝人寰的读书方式,一定要用在各类故事、小说的阅读上。感兴趣的精读,不感兴趣的掠过,喜欢的翻来覆去好几遍,临时有事儿了,把书放下搁置一段时间再拿起来也不怕。这类书没有目的性,不需要最后有什么结果,甚至不读完也没有枪毙的罪过,最爽的是不受时间限制,任由作者笔下的人物是事件在我们脑海中徜徉和游荡。不要去找重点句,不要去区分关键词,让自己在起承转合中,一步步落入作者设计的圈套,然后跟随者主人公大起大落,跌宕惊魂。这才叫读书!看个小说,只知道个故事线,然后出去吹牛的,那个叫装逼。他体会不到作者的暗扣,包袱,伏笔和层层铺垫对读者情绪的影响。
我其实特别鄙视那些把电影、图书的内容浓缩,然后做个音频视频出来,蒙骗大家的。很多经典作品,如果我们看电影,只需要片头看5分钟看个高潮再看个结局,那为何还要演员导演们如此辛苦的拍摄那么久呢?比如电影《爱乐之城》故事其实不复杂,两根生命线曲折交错的故事。但如果你只想知道结局,那就会错过水池边用明暗交错的手法,把观众的视线紧紧锁住的细节;会错过17处向各位伟大电影致敬的场面;会错过那一个一个一帧不减的长镜头,带来的完美感受;会错过这部获得6项奥斯卡大奖8项提名的电影获奖的真正原因——对于一本好书,亦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知道很多读书的方法,不论用哪种方法,读了就比不读强。进一步的话能用合适的方法读匹配的书,就不会出现用西瓜刀剁肉馅的情况。最后能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甚至可以给别人分享,就是更高的境界了。
所以,你明天会继续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