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一家共享单车公司,也是曾经的资本市场宠儿,ofo在不足四年的时间里融资了10轮,融资金额超过20亿美金,不管是用户规模还是投放的单车数量,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不过致命的是目前ofo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残酷的竞争仍在持续,在背靠阿里的哈罗单车和已经被美团收购的摩拜的威胁下,烧钱的节奏并没有减缓。执着的戴威能否带领ofo走过这一次的危机,ofo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是现在ofo留给市场的悬念。
ofo在新一轮融资迟迟无法完成,烧钱还在持续,与滴滴和阿里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为了自救,开始试水商业化,也通过债权融资,裁员等方式延长危机的最终爆发,最终能否扛过去对于戴威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 债权融资
ofo在2018年3月,通过股权与债券并行的方式获得了阿里 8.66 亿美元的E2-1轮融资。其中ofo分别在2018年2月5日和2018年2月15日分别以单车作为抵押像阿里借款总计17.66亿元人民币。2018年2月5日抵押共计444.75万辆自行车每辆作价112元人民币,而其制造成本在200-300元之间,抵押价格相对于造价打了4.5折左右;而2018年2月15日以同样的价格抵押了接近1500万辆单车,这次的资产抵押基本攘括了ofo目前投放的单车数量。
这次的债权+股权的融资缓解了ofo的燃眉之急,但一定程度也使ofo面临着核心资产失去所有权的风险。从这次的融资可以看出ofo确实资金链绷得比较紧,而与滴滴的决裂加剧了ofo的危机发展速度。而在今年9月,ofo再次找阿里借了6000万用来给员工发工资。可以说从年初的融资开始,ofo的危机就已经暴露出来,资金困境和融资困难,也是戴威加速ofo商业化进程的根本原因。
二 商业化
2018年5月,ofo开始尝试商业化,分别是车身广告和App的广告,而在这之前,也推出了信息流的服务,来提升用户的停留时间,为后续的商业化想象空间做铺垫。而在之后,还推出了开锁页面广告。种种的尝试,也给ofo带来了一定的现金流。
ofo官方在今年6月13日宣布其车身广告和App的广告总营收已经超过了1亿元。但这种稍微有点起色的业务并不能去平衡成本,其对供应商的欠款和公司运维成本,人员开支等金额庞大。在广告业务初显成效的时候,又紧跟着推出那个开锁广告,对于用户来说,5秒的等待时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而这个市场目前尚还处于三国争霸,还未统一,在这种忽略用户体验,加速盈利的动作,可能会在未来造成用户的流失。
商业化是为了自救,这也是戴威坚持独立发展所要承受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有可能让ofo越陷越深。足够的现金维持ofo的持续运营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一要务,所以在商业化逐步推进的过程,公司也开始消减人员支出。
三 裁员
2017年,ofo开始进行激进的海外扩张战略,分别分布在东南亚,美国和欧洲,2017年底,已经在20个国家布局,但随着融资难度增加,国内竞争局势加剧,资金困境等原因,2018年下半年随着COO张严琪离职,由他带领的海外事业部业解散,同时加速了海外投放国家的撤退,这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收缩战线,进入防守状态。
2018年6月,相继爆出ofo部门开始大裁员,总部裁员比例达到了50%,供应链裁员比例达到了47%并且还在扩大,高级管理人员相继离职。
收缩战线,裁员,高级管理人员流动性加大,种种迹象标明ofo的危机愈演愈烈,资金链断裂风险正在加大。
四 ofo的未来
摩拜单车27亿美金被美团全资收购,阿里转而支持背靠上市公司永安行的哈罗单车,目前只有ofo在单兵作战,融资困难,资金链绷紧,公司动荡,供应链危机,这是ofo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当初的ofo和摩拜的合并方案被戴威否决,这也是这个领域战斗一直无法停止的原因。当初的滴滴和快的最后还是在资本的撮合下合并,从而结束了烧钱的局面,合并后的滴滴开始步上正轨,业务开始稳健增长。合则两利。
现在的战局开始演变成了巨头之战,目前还是单兵作战的ofo虽然从数据和规模看,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不过商业的竞争从来就是资源和资金的匹配,如果缺少这两个关键要素,战斗的赢面就会非常小。在这样的背景下,ofo最终可能还是会投入某一方的怀抱,结束共享单车纷争的局面,进入巨头之争。
现在的ofo估值已经连续被下调,对于戴威来说,留给他做最终决定的时间已经不多,商战争分夺秒,时间越长,价值可能还会再被下调,局面越不利。ofo的局面表面不明朗,但是在博弈的过程,优势已经不断的流失,最终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