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莞城中心小学参加周奇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早上李祖文老师演绎群文阅读课例和谈群文阅读,下午谈《童书可以这样读》。
早上我在赶着当天截止的东莞市图书馆阅读点灯人公益培训的申请,没有认真听到课例。写申请时回忆了一下这几年的阅读推广,似乎没有怎么跟学生谈阅读的重要,天天带着读,还费尽心思跟家长谈阅读的重要和怎么阅读,总结就是倾尽全力让学生生活在有书可读、有时间读书的环境中。
群文的课例没有认真观看,大概是老师组织孩子们就一个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文本阅读,小组交流整合再到班级交流。过程中老师好像没做多少功夫,关键都在引导上。孩子们可能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与众不同的课,表现不出彩。祖文老师说群文阅读是一个统整教材的课,单单一节是没有效果的。这点也跟海量阅读相似,一节课根本没什么,海读课没有精妙的设计,也没有精彩的表演,就是各种方法读读读。
其实我积存了几G的群文阅读资料(占有是没有价值的),但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观看群文课和听群文的专家讲座,倒是刷新了概念,之前设计了一节多篇文章的课原来只是“伪群文”。群文阅读要有一个议题,寻找一组有意义且具有互文性的文本。
祖文老师谈到自己的课例《人物角色的多个面相》,就是多编教材的对比,还有介绍说明文时,罗列各种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篇文章中对比认识。
这几年越来越觉得,教一篇课文,会越教越难。跳出一篇课文看一组课文,跳出一本语文书去看童书世界,有所选择,才是把课文当作例子。语文老师是用语文来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语文。
下午祖文老师谈“童书可以这样读”。
哪样读?
他一语带过一词“阅读伤害”,我的心咯噔一下,千思万绪涌上来。一直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觉,终于被点醒。我问自己:造阅读伤害吗?造有二意:一为知道,二为制造。
近几年,越发了解家庭阅读的现状:有孩子不认字却很爱翻书听故事;有孩子能认字却没有多少阅读能力,走不进纯文字阅读;有孩子连漫画书也不爱,课外阅读几乎为零;有的家长完全不重视阅读;有家长以为字多的书才好,完全不知道绘本更适合阅读启蒙,不知道除了经典文学还有众多种类的儿童图书;有的家长很有心却方法不对……
那些“很有心却方法不对”的家长会很焦虑,知道阅读重要,也使劲督促孩子阅读,然而却是让孩子越来越抗拒。过犹不及,正是制造阅读伤害。孩子受到的不是鼓励和帮助,而是伤害。
祖文老师说没有一本书是重要到非读不可的。总想要孩子看完某一本书,看完后获得某种知识,然而这是阅读的意义吗?他举了自己的例子,痴迷读《藏地密码》和《盗墓笔记》的时候,根本不能说获得了什么重要知识,就是享受知道未知世界的愉悦。他一辈子也没打算读《夏洛的网》,又怎么样呢,不会因为一本书就让生命有所缺失。在这个层面,语文老师和阅读老师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不妨做个“笨笨”的阅读老师,纯粹地让孩子读书,少些精心的设计,少些除去阅读外的额外的任务。
我们是以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为目的,还是以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增长知识为目的呢?同样是让孩子读书,不同的目的就会用不同的方法,结果可能也就截然不同。
我们所做的事,在渴求什么?过程是有益于孩子,还是有害于孩子?
哪儿是本,哪儿是末?
以享受阅读乐趣为目的阅读,这个观点相当于《阅读的力量》里谈到的自由自主阅读。
“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FVR)一词,斯蒂芬•克拉生的定义为:“FVR指的是因为想阅读而阅读。对于学龄儿童,FVR不需写读书报告,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FVR可以放弃阅读一本不喜欢的书,再另外找一本喜欢的来读,这种阅读方式是所有具备高识字力的人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
百度复习一下“自由自主阅读”的概念,又寻得郭初阳和倪江讨论“慢阅读和自由阅读”的文章,谈了语文教育的使命、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什么是好的语文文本等等。读过郭初阳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很棒!倪江的《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还没接触,不过依书名也觉得应该很好,至少点出了语文的两项任务:自由阅读与教学。
通过课文或者相关例文,我们进行教学,通过落实课外阅读,我们在进行自由阅读。如果语文课堂没有设计和组织,没有点拨和训练,孩子也难以精进阅读技能。改变传统的儿童阅读任务如阅读银行、存折、考级、记录、学习单、读书笔记、任务反馈等等,都是教学的延伸,而不是自由阅读。
有时候我要做个“聪明”语文老师,布置阅读后的记录和习题,有时候我就是“笨笨”阅读老师,随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图书阅读。教学抑或自由阅读区分开来。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可能就在制造阅读伤害了,评判标准:让孩子越来越爱看书,还是越来越讨厌看书。
祖文老师认为童书可以这样读:
- “演奏”书籍,像演奏交响乐一样,需要节奏,尊重学生的状态,照顾孩子不同的需求。孩子不读一些书,只是还没有缘分而已。速度的快慢,种类的分别,都是学生的状态,尊重差异性,才能合奏完美的乐章。
- 图像演奏:与孩子制作相关的图表,例如对照表、语意图、故事的角色地图(理清故事脉络)、范恩图(自己与影片中的孩子)。这样来读童书,有趣、清晰。这些是我们可以而且需要引导孩子去做的,童书阅读需要辅助。
- 于“停顿”处寻找巧思。读一页书为什么会翻第二页,是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是预测的阅读能力。如果读不出意思,那就没有继续读的动力。停下来,思考,储蓄足够能量,才能继续下去。读书发现读不下去了,不是笨,只是忠诚于自己的选择。
- 与书中人物对话。祖文老师说要常常鼓励学生问书:假如、为什么、怎么样,给角色一些忠告、赞美、鼓励等等。这又与批注阅读有所不同,更是让孩子走进文本。最好的阅读就像过了一次另一种的生活,在故事中历练一番。这种对话又会帮助那些感到阅读困难的孩子读下去。
- 在书中相遇。祖文老师也教学生批注,标记那些好笑的、怪怪的、非常开心的、让人害怕的、感到伤心的、体会到有朋友真好的……用小三角形、大三角形、问号、短线、长线等不同符号标记文字中哪里有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然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彼此在书中哪些段落会有相同的感受或者不同的感受。
祖文老师还谈到绘本阅读既涵养图感又涵养语感,审美能力从此而来,以此回答那些 “绘本读多了会影响文字阅读”质疑。
最后,在我提早离场前,念念不舍的是祖文老师谈香港的“超越式”阅读。
三年级孩子总数是一百多人,只邀请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和家长参加“英超阅”的活动。三四年级书目有原版的《老鼠记者》和罗尔德•达尔的作品等,高年级阅读原版《哈利波特》和《魔戒》等,书目都超越同年段孩子的基本阅读水平,受邀的学生需要在阅读小组内报数、汇报,还可以获得在大学咖啡厅喝饮料交流图书的机会。学生和家长受到邀请,双方都同意才能加入活动,家长报名缴费统一购书。然而学校安排的图书会很迟才发下来,此时,有部分没受到邀请的孩子,家长也会主动给孩子买书,有书,有部分孩子也抱着好奇和超越的心态主动阅读这些比较深奥的书。这类似于苹果的饥饿销售。这样会刺激一些家长和孩子,但也有可能挫败孩子的信心。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还是制造伤害、引起抗拒……难分,所以更有探讨的价值,问自己,造阅读伤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