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孩子做对了什么?

手机管理,是太多爸爸妈妈伤脑筋的问题,我也一样。

结束了四天的高考假,清晨7点半送小乖回学校就开始了连续三天的新一轮月考。

端午假结束时她说,“妈妈,高考假你得帮我保管手机,你带去公司吧,我要好好复习。”

“好嘞,明白!”为娘妥妥答应,必须啊。

然鹅,我也没见着手机。这高一的娃,强制要是要不来的。

两通学校来电

昨天中午来电,难得!

“妈妈,118。”

“啊,啥,118?”

“月考段排,118。”

对于一个常年“中不溜”水平雷打不动的孩子来说,兴奋吧!对于接纳现状很多年的妈来说,无异于中彩票的心理。

“哦,很惊喜啊!从300+到190,再到118,你这进步速度也太快了吧!这是顺利进入第三考场啦?”(年段千人,以段排安排考场,经历了第七考场的她,近期的目标是进入第三考场。)

“......”

然后,是一连串奔走相告般的絮絮叨叨,最掉链子的语文科目也刷出了4年来的历史新高度。能感受到,这高中的娃,每个细胞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末了,说:“妈妈,你给我买个老人机,能打电话的就行,你把我手机收了,带去公司啊,我要准备会考。”


今天傍晚,再次来电,追问手机下单没。

“妈妈,物理老师说我有天赋!”

“哦,这个反馈不一般,怎么说?跟妈妈说说。”

来电时我正在开会,学校的公用电话杂音大,也没太听明白,约着晚自习下课给她送东西时再聊。

这不,在校门口,愣是聊了七八分钟,直到保安大叔来催,才快乐地回去,还不忘再次确认,老人机买了没,周末能不能到货。

我做对了什么?

回家路上我寻思着,这手机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看上去这次来真的呢。第三考场的目标也在一个月内实现了,惊喜手拉手跟着就来了。

等等,我得好好捋一捋、想一想,复盘复盘,这段日子,我对孩子做对了什么。

❤️生活上主动关心

可能是因为住校,生活中交集参与的少了很多,但我能感受到,我比过去任何阶段对她的需求和问题都更上心。

每一次正畸调整前后的关心,脊柱肩背的推拿矫正,换季添置替换衣物,咳嗽生病嘘寒问暖,每周日返校前询问她需要的水果和零食,每个周末回到家提前备好喜欢的食材和零食,周间询问是不是需要补给宿舍的零食库存......能想到的,都要积极主动,主动提、主动询问、主动示好。要不要准备点......,当然,被拒绝很正常,偶尔也会热脸贴了个冷pigu,放平心态,哈哈哈。

对于那些再配个口红,暑假想染个发,买几双好鞋,来几套裙子之类的非必要需求,只要不触及学校管理边界,我都积极回应,“行的呀,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再找时机“回马枪”,问问需求背后的动机和想法。事实是,大部分的需求会改变,甚至不再提起,但是那个当下,你得让孩子感受到,你是无条件支持她的。

生活上的关心关爱,目的只有一个,把爱传递到位,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太重要。哪个父母和青春期的娃还没点儿冲突,没点儿不和谐,这生活中的点滴关爱犹如“和平年代储备粮草”,囤粮足够,问题来了才能过得去,不至于平日关系就淡薄脆弱,冲突一来,没了余地,直接破裂。

❤️学习上停止唠叨

高中生的学习问题有没有?那是太有了!

临上补习班前赶着补作业;学习教辅资料摊了满满一桌子,那个乱反正我是看不下去;周末手机在手,除了学习时间,其余时间也是停不下来;数理化那个题啊,就是让咱看,咱也不懂......

看着现状不及预期,心里一捉急,嘴上就忍不住唠叨,有用吗?看着当下有点儿用,过后该怎样怎样,还时常弄得不愉快。

后来我想啊,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周一到周五全天候7点半到晚上10点,周六回来继续一天的补习,就剩个周日半天,还有学校和补习班的作业要完成。这一周周的加班加点,这工作强度,论咱成年人也扛不住,难免心烦气躁。若再来个“上级领导”要求点这这那那,不翻脸也是一肚子怨气,更何况是情绪不稳定的青春期孩子,他们需要理解和支持。

想明白了,就得亮明态度。

周末接她回家就说:你看这一周忙了五六天,你周末回来就权当是度假,想玩啥想吃点啥想干点啥,怎么放松怎么来。需要妈妈配合的,提前说一声,全力支持哈。

补习班的功课啊,预习复习啥的,你自己安排好,你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情况,要不要上补习班,上哪个课,怎么上,你决定。有啥需要爸爸妈妈支持的,或遇到困难,你就说,爸爸妈妈是一定会帮助你的。

妈妈想了想,这周末的手机使用,还得你自己合理安排,自己把关。爸爸妈妈不知道你的任务还有多少,你怎么安排时间,如果都是我们提醒,你听多了肯定烦躁,我们希望周末大家都是愉快的。妈妈相信你能自己管理好,如果有困难,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商量个办法。若实在是控制不住,也可以交给我们代为保管......

这些话,并不是一次性一股脑儿塞给孩子,而是找到机会就聊一聊,传递爱和信任,把自我管理的责任交还给孩子。剩下的,就是闭嘴、闭嘴、闭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你放心,一旦开口唠叨,全部前功尽弃。那些什么信任啊、授权啊、支持啊,都虚了,信任滑坡,关系也变得脆弱。

❤️言语互动够尊重

把这个点儿提出来,是因为做到真的很难,但确实很重要。

什么样的语言是尊重的?看前面示范的案例就知道了。常用“你讯息”,常说“我相信”,不要大小声,不要命令或甩话。言语中让对方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要求、被指责、被否定、被命令。

青春期的娃,自我又敏感,时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时而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方面“个性化过程”匹配心理发展的需求,为走向“独立”做准备,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具备独立承担和解决一个又一个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业提升、同伴认同、社交障碍、师生关系、异性相处、身体变化......每一个问题,都不简单。

言语中传递尊重和爱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给父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多少家庭,孩子遇到了天大的问题,父母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所有问题,抓住最初的解决时机往往是问题得以快速解决的关键一步,问题是,咱得先知道啊!

身为青春期父母的我们,都需要问一问自己,孩子愿意跟我们聊天吗?他们的想法我们知道多少?他们遇到事儿会跟我们说吗?我们有认真倾听、全然接纳吗,还是不自觉评价对比和否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好好珍惜,享受这难得的和谐;如果情形不乐观,莫焦虑,先从传递爱意,好好说话开始。

❤️见着好可劲儿夸

别以为只有小屁孩儿爱听好话,青春期孩子同样需要,哪怕表面上他们很不屑,内心却极受用,只要你的欣赏发自内心、忠于事实。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持续保持欣赏、传递爱,他们的不屑终会被友善替代,变得温暖、包容和体贴。

就像很多年前,我喊小乖睡觉,连续五六七八遍人都不搭理,现在,不论提醒个啥,也别管她动没动,都会及时友好地回应:“好的”或者是“知道啦”。我无意识地说腰不舒服,她会很关切:那怎么办?

话说,就这提醒,你是关注她说了不动,还是关注她的及时回应呢?显然,两者都要,但有先后。先关注积极面,才有机会撬动消极面。

同理,时常有家长会说,我也知道要鼓励孩子,但我实在找不出什么能鼓励的点。并不是孩子“一无是处”,大概率是我们的眼睛都落在我们期待孩子改善的问题上。比如:是不是按时睡觉,学习是否自觉主动,有没有阅读习惯,会不会收拾房间......而期待的,往往是匮乏的。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看一看,他们的热情和智慧都放在了哪里,每一个看似“不干正事儿”的背后都有积极的存在。时时捧着手机跟同学聊天,是不是代表他的社交能力强,人缘好?喜欢组队玩手游,他的反应能力和学习力肯定不会差。都把心思花在选衣服选口红选耳钉上了,那说明孩子在审美上有眼光有天赋啊。唯欣赏孩子喜欢的、热爱的,为之全情投入的,他们才能越发自信,自信的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力量。

若孩子在学业、生活上有进步有成长,那夸赞更是要不遗余力了。有结果夸结果,没结果夸过程,没过程夸行动,没行动夸想法。就拿小乖来说,段排进步了,必须蛋糕庆祝仪式感走起,哪怕这次没进步,也要欣赏她希望进入第三考场的想法。孩子需要被看见,哪怕只是一念起,哪个人的成功不是从一个念头开始。

想起前段时间有位小学生家长反馈说,孩子每天作业磨磨唧唧,经常临睡觉了才想起有作业没做,有一次居然晚上熄灯了发现孩子躲在被窝里偷偷补作业。我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多有边界意识,敬畏作业,敬畏规则,这是好事儿啊!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多少成年人都在修炼的呢。欣赏积极面,再引导怎么做会更好,这才是正道。

也许......

写到这里,我也在想,触发行为的动机千千万,也许今天孩子的变化,是我做对了什么,也许和我没半点关系,只是孩子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掌控什么,而是去支持什么。为人父母,唯我们自己有能量,才有支持孩子的可能。育儿终究修己。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和所有的青春期家长们共勉。这是我在和一位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老师交流后总结的一段话,我们把它定义为——

【青春期孩子陪伴指南】

传递爱是第一步

及时鼓励紧跟上

过程老师打配合

周末回家就度假

有求必应不含糊

不求不应给自由

惊喜就在不经意

❤世界因爱而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