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周六
*我这几天正处在沮丧期,不想和人说话,只想自我封闭。
(有人说,对外人温柔,对家人“施暴”,是因为人是天生会自保的,知道哪里安全,知道对谁这样付出的代价小。
可如今我在想,是这样吗?
其实,在家里对家人“施暴”,冷暴力或是指责评判吵闹,会让自己付出的代价更大吧。)
我对孩子说,我这两天情绪不好,不想说话。这是我的情绪问题,和你无关,不是你的原因。
(我和他说了我这次情绪的起因,说了我既往的情绪被勾起,我认为爸爸没有满足我的要求,只是一个诱因,其实也和爸爸没多大关系。)
我对他说,我的情绪感冒了,就和身体感冒一样,我没劲儿说话,顾不上别人,还怕“感冒病毒”传染给别人,所以,我没精力和你说话,没精力搭理人。我需要休整,让情绪感冒好转。至于几天,我也不知道。
不知孩子会怎么想,这次我能做的,就是坦然和孩子说清楚。
*为什么要和孩子说清楚我的情绪状态呢?
因为我曾看过郑委老师的博文里有这么一段话:
孩子最爱父母,孩子的爱可能比父母给他的爱要深得多得多,只是很多父母感受不到。
孩子在没形成价值观之前,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当父母发脾气时,无论孩子外在表现如何,他的内在世界都会深深的自责,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才让父母难过生气了。
如果父母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一次一次发脾气,(哪怕不是对孩子发脾气,哪怕可能是夫妻之间的争吵冷战,可能是与父母的争执冲突…)这些都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我不好”的评判,他会失去自信心或上进心。
所以,父母成长自己,了解自己很重要。并且,在了解的同时,最好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来自于什么…
就算有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因孩子的某些行为而起,可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原有的情绪被勾出来而已,本不是孩子的事。
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来源,情绪状态,坦诚告诉孩子,就会让孩子对我们的状态有所了解,减少孩子的“胡思乱想”。
*看手机上有篇文章,说的正是处在沮丧期的话题,颇为应景。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慈怀妈妈 转载 艾小阳的文章《沮丧的时候,离人远一点》
沮丧这种情绪是“人之常情”。
沮丧就像大姨妈,该来的时候谁也逃不过。
人在沮丧的时候,一定要离人远一点,因为人是活的,而且活得阴晴不定,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
无论是你亲爹亲妈还是亲闺蜜,他们说什么话、做什么表情、散发什么气场,全都不由你说了算;甚至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要干啥。
在你顺畅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是天使,因为这时候你有铠甲,你的铠甲就是你的好心情,因为心情好,你可以对谁都不care,老娘最大,你爱谁谁。
然而,当你沮丧的时候,你的铠甲没有了,伤口天然暴露在外面,这时候,你就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权利。
*人弱的时候最容易多心。
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只能同甘而不宜共苦的,不是不能,是不宜。
死命要拉着别人一起苦,以证明情比金坚也不是不行,只是最终你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感同身受,而是鸡同鸭讲。
*人在沮丧的时候,要离美近一点。
生活中有许多免费的“美”。看一本好书是美,看一场画展是美,听一首好歌也是美,甚至看看天、看看云、看看花,都是美。
虽然“人生而不平等”,但是“人美而平等”。
即使钱没了,即使情没了,即使命运再不公,至少美是公平的,壮丽山河公平地陪伴芸芸众生,不偏不倚。
人生还能怎么样?无论多少恢弘壮丽,还不都是过一天算一天,在这得过且过的短暂一生里,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人在沮丧的时候,不需要倾诉、不需要怀抱、不需要争论、甚至不需要什么劳什子的爱,需要的是和那些毫无悬念地会让你快乐的东西在一起。
心态问题解决了,情绪平复了,人生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注定解决不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放下、接纳,就是解决。
(看来,沮丧的这几天,我刷刷轻松的偶像剧视频,不动脑子的哈哈笑笑,也对路的哈。
反正,不急不催着自己要好,反倒心情是在一点点的好转。)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HfhLE3pyhfIVjq21cz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