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坚持植树造林,科学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森林覆盖率超25%,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以“提质”优化生态,以“兴业”激活经济,以“利民”增进福祉,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并重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生态质量。扩绿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要持续推进科学绿化,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补植补造、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改善单一树种结构,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工程,使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高。
要更加注重“兴业”,激活林草经济。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革为动力,盘活林草资源,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碳汇交易”等模式,让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可流动的资产。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形成“生态+经济”双赢格局;积极培育碳汇林业,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推动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使绿色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要更加注重“利民”,共享生态福祉。生态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惠及民生,既要注重增加群众身边的绿色空间,又要拓展就业增收渠道,让百姓切实享受生态红利。城市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园绿地、绿道网络建设,使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农村方面,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开展村庄绿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同时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护林员、造林合作社等模式,积极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