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傅罗:这个CP为何狂躁千年
我狂奔整个江南,只为了跟你组CP?
广东名山罗浮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传说奇诡。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有博罗县。该县本来只有一座罗山。
刘峻
到了南朝梁时,有个叫刘峻的学者兼文学家(小号叫刘孝标),闲着没事给《汉书》作注解,在谈到博罗县的设置时说:“有浮山,从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是浮山不远万里从会稽(今绍兴市)狂奔而来,与罗山相会,组成罗浮山CP。
罗浮山CP的狂奔示意图
刘峻的话靠谱吗?据《随书》记载,刘峻才识过人,他还给《世说新语》作注,征引繁博,考定精审,被视为后世注书之圭臬,至今流传。可见他的话还有点分量。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到了唐代,有个大佬出来给刘俊的说法站台。这个人就是唐章怀太子李贤,他爹是唐高宗李治,他妈更猛是武则天。他在给《后汉书》作注解时也说博罗县:“有浮山,自会稽浮往罗山”。强烈的支持了刘峻的说法。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李贤在29岁时就被他妈整死了。
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自从刘峻、李贤两位大神给罗浮山这一CP作了点化后,其山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狂躁,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以登罗浮山为荣,尤其是在唐代,去过和没去过的人都对罗浮山念念不忘。
参见《李白:这座仙山真没去过,但为你写诗》一文。
我狂躁,我骄傲
那么问题来了,地处岭南之南的罗浮山为何如此狂躁呢?
岭南,地理位置遥远蛮荒,遥远到可以忘记时间,地方文化蛮荒,蛮荒到隔断思念。罗浮山处在岭南之南。
岭南又叫南岭、岭表、五岭,是由一组山岭组成的天然屏障。这组山岭就是五岭,五岭分别是指在湘桂两省间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湘南的骑田岭、赣粤间的大庾岭。其中大庾岭最为著名,别号梅岭,梅岭最有故事,将另作文介绍。
五岭
古人度岭一般都是哭哭啼啼,寻死觅活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的认知里,到了岭南那就是异域蛮荒之地,比杀了他还痛苦。
如唐代开元年间丞相兼诗人张说,就有过被流放岭南的经历,他现身说法,说过岭的人“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这个惨难以相信。
除此之外,岭南的时空距离中原更是遥不可及。如唐代牛李党争的男一号李德裕曾经去过崖州(今海南三亚),他说这里“独山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张说&李德裕
既然罗浮山比岭南还南,为啥还能如此名躁过去与未来的。简单来说原因有以下四点。
你未看此山时,此山与汝同归于寂
罗浮山是被中原移民、使者、遭贬谪人士宣传出来的。在他们游览过岭南之南的罗浮山后,给中原亲朋好友书信往来时,就谈到了罗浮山的美,简直无法想象。这就增加了岭南文化的曝光度。如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陆贾回朝复命后撰《南越行纪》,称“罗浮山顶有胡杨梅山桃绕其际。”
陆贾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到了唐代,贬谪流放性的移民返乡,也大大增加了岭南胜境在北方的“推广度”。如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唐朝名相张九龄其祖先就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新唐书》载张九龄的祖先“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张九龄《望月怀远》
宋代时,著名文人苏东坡的名人带货效应就更加明显了,他写了流传千古的《惠州一绝》更让罗浮山的名气炸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荔枝
据此可知,流放或迁徙到南方北人的北返,以及定居南方的北人与故乡的信息沟通,都会增加南北文化的互动,这样一来一往,岭南著名的胜境罗浮山,便逐渐成为士人心中的猎奇之地。
罗浮山是葛大爷的地儿
葛洪炼丹
山不在远,有仙则名。罗浮山最有名的仙就是葛洪葛大爷。葛大爷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不远万里从江苏南漂到罗浮山,在此修仙炼丹,现在罗浮山的主要景点都有葛大爷的影子,洗药池、葛仙观等等。除了葛大仙,还有何仙姑、麻姑、黄大仙等等,让罗浮山仙名狂飙,仙气狂飘,至今狂躁。
参考资料:《新唐书》、《后汉书》、《全唐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