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洛阳城笼罩在凛冽寒风中。六十五岁的曹操躺在病榻上,望着帐外飘摇的 “魏” 字大旗,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骑竹马嬉闹的谯县午后。这位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乱世枭雄,用跌宕起伏的六十年,书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史诗。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 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官宦世家。祖父曹腾历经四朝,以中常侍身份封侯,父亲曹嵩官至太尉。这样的家庭背景,既赋予曹操优渥的教育条件,也让他过早见识到东汉政坛的波谲云诡。
少年曹操展现出惊人的机变之才。《曹瞒传》记载,因叔父常向曹嵩告状,曹操设计在叔父面前佯装中风。叔父惊慌告知曹嵩,待父亲赶来时,曹操却神色如常,反称叔父素来不喜自己,才会故意诬陷。自此曹嵩不再轻信弟弟的话,少年曹操巧妙化解了来自家族内部的监督。这段故事虽存争议,但恰如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所言:“此虽小道,亦可见其智计之早成。”
熹平三年(174 年),二十岁的曹操举孝廉入仕,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上任伊始,他便命工匠打造五色棒十余根,悬于衙署门口,颁布 “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的禁令。汉灵帝宠臣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杖毙。此事震惊洛阳,权贵们虽心怀怨恨,却因曹操背后的家族势力与严明律法,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段 “五色棒” 的故事,成为曹操早期政治生涯中刚正不阿的标志性事件。
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曹操拒绝董卓的拉拢,改名换姓逃出洛阳,至陈留(今河南开封)散尽家财,与夏侯惇、曹仁等宗族子弟募得五千兵马,竖起反董大旗。酸枣会盟时,各路诸侯逡巡不前,唯有曹操孤军西进,在汴水遭遇董卓部将徐荣。此战虽因寡不敌众而败,曹操身中流矢,堂弟曹洪让出坐骑,以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 的忠言助其脱险,但曹操敢于直面强敌的胆魄,令各路诸侯侧目。
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开启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政治格局。他采纳谋士毛玠 “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 的建议,一方面以朝廷名义征伐四方,另一方面推行屯田制,招募流民垦荒。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屯田第一年便得谷百万斛,有效解决了军粮问题,为其霸业奠定经济基础。
真正奠定曹操中原霸主地位的,当属建安五年(200 年)的官渡之战。面对袁绍十万大军压境,曹操麾下仅有两万兵力。战役初期,曹操处于劣势,粮草将尽之际甚至萌生退意。此时许攸来投,献计奇袭乌巢。曹操亲率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衔枚夜袭,烧毁袁绍粮草辎重。此役不仅斩杀淳于琼等将,更缴获大量文书。战后曹操并未追究通敌者,而是将文书付之一炬,称 “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此举既安定人心,又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官渡战后,曹操乘胜追击,建安十二年(207 年)远征乌桓。行军途中,郭嘉病逝,曹操悲痛不已。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率先锋大破乌桓主力,斩杀单于蹋顿,降者二十余万。此役彻底肃清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豪迈诗篇,将个人抱负与宇宙苍茫融为一体。
在政治上,曹操推行 “唯才是举” 政策,打破门第限制。建安十五年(210 年)至二十二年(217 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士有偏短,庸可废乎”。这一举措吸引了郭嘉、程昱、荀彧等寒门才俊,形成庞大的智囊团。同时,曹操改革选官制度,推行九品中正制雏形,建立起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体系。
文化建设方面,曹操父子大力提倡文学,与建安七子共同开创 “建安风骨” 的文学流派。曹操的诗歌质朴刚健,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反映东汉末年战乱惨状;《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则表达求贤若渴的心境。邺城铜雀台落成时,曹操召集文人赋诗,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此时曹操志得意满,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进逼江东。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关于赤壁之战,《三国志》多处记载提供不同视角。《周瑜传》载黄盖献火攻计,以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薪草膏油,乘风纵火,烧尽曹军战船;《先主传》则强调刘备与周瑜联军的协同作战。无论细节如何,这场战役改变了历史走向。曹军因不习水战、疫病流行等因素大败,退回北方。此役后,三国鼎立的雏形初现,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被迫中止。
战后曹操并未气馁,而是积极整军备战。他深知水军短板,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师,同时加强内政建设,巩固北方统治。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西征关中,击败马超、韩遂联军,控制凉州地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
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晋封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随着权势日盛,曹操与汉献帝的矛盾逐渐激化。伏皇后企图联合父亲伏完诛杀曹操,事泄后被幽闭而死;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服毒自尽。这些事件反映出曹操在权力道路上的矛盾与挣扎。
然而曹操始终未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坦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番剖白虽有政治作秀成分,但也道出乱世枭雄的真实心境。曹操一生奉行实用主义,称帝与否于他而言,不过是虚名,实际掌控军政大权才是关键。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芒,后采纳司马懿、蒋济之计,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荆州落入孙权之手。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势力格局,也成为曹操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军事决策。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临终前留下《遗令》。不同于帝王的宏大遗诏,这份《遗令》更像普通老人的絮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爵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言语间既有对妻妾的牵挂,也展现出对生死的豁达。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六十年。他既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五色棒震慑权贵,到官渡之战奠定霸业;从 “唯才是举” 革新政治,到 “建安风骨” 引领文学,曹操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尽管其晚年因权力膨胀引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以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北方,恢复生产,推动社会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基础。正如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所言:“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曹操的生平轶事,至今仍为后人研究东汉末年历史与人物性格的重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