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保护抗干扰极化试片极化电位测量的注意事项

一、试片选择与安装规范

试片材料匹配性:试片材质必须与被保护金属结构完全一致,确保电化学特性相同,避免因材质差异导致测量偏差。

安装位置应靠近被保护结构,且处于干扰源(如高压输电线、轨道交通)与被保护体之间,或选择干扰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以真实反映抗干扰效果。试片需通过绝缘导线连接至测试桩,试片与土壤接触需紧密,周围填充潮湿的中性土壤或膨润土,避免空气间隙导致接触电阻增大。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测量仪器与校准要求

仪器精度与选型:使用高精度电位计,参比电极选用饱和硫酸铜电极或氯化银电极,确保电极电位稳定性。杂散电流干扰严重时,可搭配使用零电阻电流表或断电电位测量仪,抑制干扰电流对电位读数的影响。

仪器校准与校验:测量前需用标准电池校准电位计零点,参比电极需在已知电位溶液中校验,确保电极电位误差≤±10mV。定期检查导线绝缘性,用万用表测量导线电阻,避免因线路老化导致信号衰减。

三、抗干扰测量方法与环境控制

干扰源规避与屏蔽:测量时远离交流电源、接地体等干扰源,若无法避开,可采用屏蔽线并将屏蔽层单端接地,减少电磁感应干扰。对于杂散电流干扰,可采用“断电法” 测量:断开阴极保护电源或干扰源后 0.1~0.5s 内读取电位(消除 IR 降影响),避免动态干扰导致电位波动。

环境参数记录:同步记录测量现场的土壤温度、湿度、电阻率温度变化会影响金属极化行为,需后续修正。若测量现场存在电解质溶液,需监测pH 值和氯离子浓度,避免腐蚀介质影响试片极化状态。

四、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要点

极化时间与稳定化:试片接入阴极保护系统后,需至少极化24~48h,待电位稳定后再测量,避免初始极化阶段的电位不稳定导致误差。每次测量前,需静置试片 10~15min,消除人为触碰或环境扰动对电位的影响。

电位测量规范:参比电极应贴近试片表面,且与试片表面平行,避免因液接电位差导致读数偏差。采用“多点测量取平均值” 法,在试片表面不同位置测量 5 次以上,减少局部腐蚀或表面状态不均的影响。

数据记录与异常处理:记录内容包括:测量时间、试片编号、保护电位值、环境温度、干扰源类型、仪器型号及校准状态等,形成完整的测量台账。若电位值偏离正常范围,需检查试片是否被腐蚀、导线是否断路、参比电极是否失效,必要时重新打磨试片或更换电极。

五、标准与规范参考

测量方法需符合国家标准:如GB/T 21448《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T 17897《埋地金属管道直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确保数据可追溯性和行业一致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