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济宁城里怎么传信息的,一起来看那熟悉的画面,怀旧感很浓

八十年代的济宁城还远没有现在的通讯技术这么发达,当时人们彼此之间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穿越回到三十年前,看看当时的人们在干什么?

一大早,邮递员同志们就开始上班了,深绿色的制服,戴着大盖帽,自行车后边挂着信件袋,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发电报的工作人员,那时候有急事都发电报,电报内容言简意赅,当时每个字可不便宜呢!

话务员的工作,很辛苦,很枯燥。那时没有程控电话,都要靠话务员转接。需要练就一副普通话和麻利的手法,还要记忆很多数字。

每一封信件都要按地址放到规定的格子里,每一个格子都代表一个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每天要分拣出上万封的信件,很劳累,很枯燥。

路口的电话亭。当时打电话是这样的,电话亭里投币,五毛钱一次,有时还得排队等着。

邮局门口的油箱,写好信后,粘上封口、贴上邮票,写上邮寄地址就可以把信件投到信箱去了,然后等着回信。忆往惜今,当时绝对想不到时代发展如此之快。如今拿着手机在看图片的读者们,是不是也很感叹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