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多数人都曾被大人们要求做一个好孩子。可什么是好孩子?没有人具体明确地告诉过我们。因此,我打开搜索引擎在对话框里输入“好孩子定义”,弹出来的界面除了广告几乎没有值得参考的信息。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从古自今,我们一直沿用着连我们自己都模糊的标准,而类似这样约定俗成,却根深蒂固的概念,从出生起就一直被不断地重复灌输,以至于成了我们的价值观。
往往一遍又一遍的被动接受后,许多人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忘了自己该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在《我讨厌的十种好人》这本书里,作者中岛义道通过你我他每天身边都存在的小故事,辛辣地表达要做一个有思想,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人。
作者中岛义道,被称为“战斗的哲学家”;1946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曾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人类传播学系教授,于200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维也纳爱憎》《哲学的教科书》《缺乏“对话”的社会》《关于孤独》《半隐遁的人生》《我讨厌的10句话》《为厌恶工作的人所 写的书》《关于恶》《维也纳爱憎2》《人生,终究是消遣》《维也纳家族》《希特勒的维亚纳》。
在《我最讨厌的10种好人》这本书里,中岛义道用10个大章节概况描写讨厌的10种好人,而每个章节的人物类型,都是现代社会缩影里的一种“好人”。然而,这些所谓的“好人”,大多有着相似的共性:不愿思考,没有思想,却固执地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持的某些模糊标准模样;渴望活成别人认为最好的模样;擅长伪装自己的情绪,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有些观念,被不断地要求应该渗入我们的血液,扎进我们的灵魂;当成真善美传承的某些“分寸”与“规则”,也许只是一种可怕恶习的循环沾染。比如中岛义道在《我讨厌的十种好人》写到:从小时候开始,每次拍照,老师或摄影师总会让我们“笑一笑、笑一笑”。虽然小孩子的笑容很可爱,但会让小孩子渐渐养成一种恶习——压抑自己的自然情感,哪怕伤心难过时,也要强装笑颜。而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我们常常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为了融入其乐融融的表象里,通常有意无意的做着“投其所好”的事,甚至还可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价值观,以为那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岛义道说: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内心趋向消极忧郁,哪怕只有些苗头。而尽量为了保持“心理平衡”而尽量只想好的事情,只说好话,这样的倾向在现代日本社会随处可见。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本,在我们中国也何尝不是一样的随处可见。甚至,就是你我他的代名词。我们为了看上去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总是故意让生活看上去只有快乐,没有悲伤。但我们是否真的没有烦恼,是否真的总是积极面对生活,得扪心自问自己的内心,内心的笑容是不是和脸上的一样多;而别人眼中的的自己,是不是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模样。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正常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又没碍着谁,又不期盼人生没有遗憾,不过就是想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表达情感,开心最重要。
人活着必然痛苦。而我们所有的遭遇,必然会成为日后的一种财富;所有的痛苦,都只是人生路上种种的劫难,熬过去就只剩甜了。中岛义道还谈到:纵观人类历史,对大多数弱者来说,治疗悲伤的唯一方法就是“遗忘”。以为闭口不谈,就等于忘记;于是变本加厉,越来越多的记忆被选择性失去,而我们就越来越显空虚,直到最后都毫无意义的死去。
努力做自己,越是平凡于是伟大。无论是哪一种常见的好人,并不是读者真正讨厌的人,他站在人性的云端,告诉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承认自己的情感,勇敢而真诚地表达自己,恰恰才是最可爱的好人。我们也不必追求看一样的风景,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人士,更不必为了别人而活。
不做作,不夸张,不催眠,助我们早日认清社会本质,科学合理的判断事情成功的概率,选择了就勇往直前,别抱怨。
不悲观主义,但也绝不幻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