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流行病毒施虐了整个南方。大大小小的医院诊所,挤满了来挂号求诊的患者,有些科室门外排队等号的队伍,甚至犹如春运一般。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小儿科,更是几近瘫痪。
停诊、限诊、通宵排队......家长一边焦急的等待叫号,一边安抚怀里哭闹的宝宝;医生诊断患儿,忙的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护士这边刚挂上点滴,那边又在催换瓶子了,屋内屋外来来回回走个不停。这一切的一切,莫不是在说明一个问题:医务人员紧缺!
面对这一现象,我不禁有些困惑:每年从医科院校毕业那么多人,到底上哪儿啦?
(一)
据报道:医务人员选择离职的首要原因是薪酬待遇低,占48.6%。
请别让物质原因,寒了每一颗追求美好生活滚烫的心。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每每有人得知他的职业后,都会忍不住羡慕:当医生好,不仅人人尊敬,而且工资还高呢!
朋友听到这样的回答,起初还会争辩几句,可总有人不屑,以为得了便宜还卖乖,后来索性微笑不语,既不反对,也不认同。
其实,我知道这份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光宗耀祖的职业,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不免有些星光暗淡。
朋友也曾不止一次和我吐槽,医生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低的职业了。没错,我这位素来以悬壶济世、妙手仁心自诩的大夫朋友,竟然用了“性价比”这么功利的词语。
他说,是不是人人尊敬,咱暂且不提,至于工资高?虽说高于平均吧,可也没高出一套房呀。要知道,很多科室因为缺人手,加班加点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而顾大家,舍小家,更是成为一种默认的常态。可笑的是世人皆看其表象,羡其表面,却从不探究其价值性。
在这里,我想说,中国的大学有个特点,就是严进宽出。但医科类学生确是有些不同。由于,专业人才缺口大,因此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法规,鼓励学生报考学医,但是,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所以,学医的学子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职业水准,掌握严谨的专业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医学院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专业选的好,天天像高考。
举个例子,一个临床医学的本科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他要在大学的五年时间里,完成繁重的课程,并且在态度和蔼可亲、教学一丝不苟的导师认可下,通过考试。然后,进入医院为期三年的归培生。在这期间,还需要考几个资质证,最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当然成为了医生,并不意味着你能拿到丰厚的薪水。记住,无论在哪里,薪资永远和能力挂钩。而医生的能力,只能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打熬得来。
再者,医生的工资真的有那么令人满意吗?或许这组数据能给我们一些思考。
正高级职称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十万,65.9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回报。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休完法定年假,休息权无法得到保障——《中国医生职业状况白皮书》
数年的青春,芳华转瞬即逝,曾经茂密的头发渐渐秃成地中海,当年孜然一身的小鲜肉,慢慢变成了牵肠挂肚的油腻大叔,看着工资卡的余额,何以体面?大家都是普通人,早就过了只讲情怀的年纪。所以,我们凭什么,苛求医生像圣人一般,无私奉献,不计回报?
(二)
除了薪酬待遇,紧随其后的便是职业环境安全性,占24.1%。
说到安全性,便不得不提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翻开新闻,各类医闹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据《中国医生职业状况白皮书》指出,截止到今天,中国有62%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纠纷,66%的医师经历过医疗冲突。其中,语言暴力占51%。我国每所医院每年平均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
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当是救助与感激,而不是辱骂和猜忌。
我分析过医患关系的原因,大抵无非以下几个因素:医疗成本高,一个伤风感冒动则好几个检查项目;求医患者多,医疗服务难以保障;医疗预期过高,患者不满意治疗效果,以及医媒关系差,不实报道引起社会负面影响。
我常常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患者火急火燎得找医生寻诊,让医生给出最准确的诊断,然后用最好的特效药。可等到缴费的时候,又骂骂咧咧,嫌检查多,嫌医生水平次多花冤枉钱。
我就纳闷了,想要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的是你,又想少花钱的也是你,合着你希望来个神仙,只要掐指一算,便你渡你厄运啊!
我不否认的确是存在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只要望闻问切,这病因便八九不离十了,下笔开药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或许医生有这个能力,但又有几个敢?还不是医闹逼的。
人体奥秘千千万万,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有特例出现,因此,来者不论谁,烦请做各种检查。无奈之举只为了,让医生在这高压的环境下,产生纠纷的时候,多一些明哲保身。
除了医患关系紧张,让人对医生这份职业望而生畏的便是高强度,高负荷,高压力的特点。
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室猝死。
2月10日,河北省某县医院的三十九岁医生连续24小时上班,猝死。
3月27日,江阴某医院麻醉医生邓某猝死家中,年仅25岁。
4月5日,广西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37岁肝胆外科医生卢景宁博士家中猝死。
4月16日,南宁市中医院吴医生猝死在医院停车场,不到30岁。
5月6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读的冯博士下班后在家中猝死。
5月10日,临沂平邑县中医院外一科副主任彭英雨突发病猝死,年仅37岁。
6月10日,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罗斌主任值完夜班后倒在了小区地上。
6月28日,浙江邵逸夫医院的医生陈德灵猝死,曾连续通宵夜班,仅26岁。
7月9日,三台县人民医院呼吸科助人戴志辉值完班猝死。
7月18日,偃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董阳阳医生加班手术后猝死。
7月2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贡潘医生突发疾病离世,年仅41岁。
8月11日,武汉市汉阳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周春鹏在工作时,猝死在值班室。
8月13日,上海新华医院38岁吴震宇医生因脑血管爆裂离世。
……
最懂医术的医生,却因为过劳猝死在手术台上。他们用宝贵的生命诠释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真谛,可灵魂在纯洁的白大褂下无处安放。
(三)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最受人尊敬的,除了教师,那便是赤脚医生。
那时候,根本没有医患关系这种说法,村人要是头疼脑热,就寻赤脚医生看病。对于医嘱,患者就奉为圭臬,牢记于心。
忌辛忌辣,成!咱就管住嘴,别太累,行!咱就歇两天。村人大多目不识丁,可心里刻着信任两字!
当今社会,或许正是缺乏这层信任感,让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对医务工作这份职业少了认同感和荣辱感。
当官的以权压人,有钱的以钱欺人,甚至一些老百姓都自以为是,无法给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何以要求医者,热爱这份职业?难道靠高尚的职业情怀?还是崇敬的职业道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尊重。医生也是人,也需要在这猜忌的时代里,得到情感的温暖。
(四)
对于患者而言,最大的不幸是医身不医心。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最大的悲剧是救人不救己。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大的讽刺是学医不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