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1901年的9月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以李鸿章为首的谈判代表与11国列强代表长达一年多的谈判终于落下帷幕,迎来最后的签字仪式。这是78岁的李鸿章最后一次为大清王朝出场“卖国”。

      签完名字后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大口吐血。他在最后写给朝廷的奏折中,希望政府以后外修和好,内图富强。这是他终其一生未能实现的政治愿望。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京郊贤良寺去世,弥留之际有话要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最终没有留下一字遗言,带着永远的遗憾溘然长逝。慈禧闻讯泪洒当场,深情慨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辛丑条约》签完,国内舆论哗然,对李鸿章的愤怒已然达到了顶点。他们把李鸿章和秦桧放在一起痛加辱骂,认为李鸿章误国至深。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这赔款也太多了,简直是卖国。有此议论者,不妨看看列强在谈判初期的赔款要求。赔款10亿两,分10年还清。

     条约规定的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百余人。要知道在谈判初期,列强开出的条件是“惩办以慈禧为首的战争罪犯。”

     至于割地情况,列强在谈判初期称其内部还没商量好,所以没有具体的方案。其他如拆毁大沽炮台、铁路沿线驻兵等条款,最后也都体现在了条约上。

     弱国本无外交,更谈不上尊严。诉诸武力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您还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有效解决吗?谈判伊始,当列强提出条件后,李鸿章勃然大怒,指斥他们“是一群虎狼,要是要求太过分,我们四万万人民也不怕流血!”除此恫吓之外,他又能如何。

     拖延了一年多的谈判,最终结果是慈禧从战犯名单中删除,仍保留原位;赔款大大缩减;不割地。我们可以想象在谈判现场呕血后,擦擦嘴继续谈的景象。卖国能卖到这种境界,实属罕见。

     签字仪式上,当庆亲王奕劻要签字时,李鸿章微微地摆手,意味深长地说“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庆亲王以后的路还长,你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让我来签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