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这个世界上没得道理的事情比有道理的事要多,而且各人都有各人的道理。人生蛮多事其实根本就没得道理好讲。”——《万箭穿心》
上周的某天花了2个小时读完了原著,至今李宝莉的身影依旧回想起。200页的书本在序里介绍了“世相书”。一种不带有主观意见,只是把事实摆放在你面前的叙事形式。故事讲完,作者在最后的几页里讲到与这个故事的相遇。就像作者将生活中听到的几个不同的故事串联起来,李宝莉的形象愈加明显。有人说这是一部描写女人的书,是的大部分的内容是以女性的视角。但我更加相信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
晚上看完了电影,武汉方言更加生活化。
李宝莉,没文化、骄傲、偏激、无理却又是坚强、豁达、热心。她骄傲于自己生的一副好皮囊却出生于菜贩。她认为她是“下嫁”给马学武。所以他得宠她、爱她、唯命是从。
她看不到婚姻中男女是对等的。电影版始于搬家,而书本有更多的铺垫和旁白加以描述。这一场可以看出李宝莉在这个家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她有一套坚硬的价值观,与马学武的软弱必定是不符的。若是马学武一辈子这样软弱倒还好,可他还具有高傲的自尊心。当压抑累积,自尊心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搬家第一天马学武提出离婚。小景有一句话说的几对,“这都是你逼出来的。”厨房那场戏甚是精彩。旁观者清,小景早已看穿他们的婚姻。可人一旦沉迷旁人怎么说都是无用的,况且宝莉又是一个不太聪明的女人。宝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中伤和步步紧逼。
出轨——是偶然确是他们婚姻的必然。宝莉害怕失去所有的一切,她的这步棋最终摧毁了她的婚姻,可她依旧执迷不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这样不聪明的女人却依旧“苟且”于这个世上。何嫂说过一句话“如今男人自杀的比女人还多。”一句无意的话却让我找不到原因。
婚姻分裂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小宝从小看见的都是妈妈的声嘶力竭和爸爸的忍气吞声,自然是对宝莉有愤恨的。更何况他知道了是宝莉打的电话。人本来就是很难以理智的,更何况海处于成长期的小宝。小宝来不及体验婚姻和生活,却早早接触到事实。他也选择用沉默来发泄,再加上和奶奶在一起的煽风点火(小说更加明显),他早已被“妖魔化”。我的朋友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告诉我,为什么小宝不原谅李宝莉?就算再大的血海深仇可他们毕竟是有血缘关系的,李宝莉在后半段也是特别凄惨的。我理解他的选择,因为生活是允许一切存在的你又怎么能用你的经验去判断别人的行为?只不过我们是带着理性和抽离的读者。
宝莉做了扁担,她的害怕让她选择忽视。她自欺小宝的一切恶语相向,她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压在小宝身上,看不到整个家庭的风云聚变。这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的选择。我很不明白生活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人竟会把自己的生命或者愿望强加寄托在他人身上?
10多年的扁担,宝莉沦为了马家的长工。前半部分宝莉是可恨的,这十多年宝莉又是如此可怜。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人性的复杂是你想对她千刀万剐又不得不对她宠爱有加。建建的出现是宝莉心灵的停靠点,书中宝莉对建建的感情是纠结的,或者说是柏拉图式的纯洁是高于婚姻的爱情。而电影中却像是一场买卖。尤记得建建说“我进去这么多年没想到现在外面如此开放。”以及天桥那场戏,宝莉望向建建的眼神,那是一个女人的绝望就连马学武死的时候都没有流泪的李宝莉的绝望。本以为他们就此断了,当最后宝莉挑着行李走出马家时建建来接她,突然觉得这就是她的命,是她自己选择的路。
对电影的结尾再一次像读书的时候一样有猜测。李宝莉到底会不会选择死?李宝莉在河边的那场戏让我突然明白若是宝莉选择跳河了那就不是李宝莉了。
李宝莉这个人好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她的故事是我们身边寻常的故事,这是我们的生活。
最后说一句多读点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加理智的做选择,尽管生活会让太多文化人变得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