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读书笔记07
“边缘”和“中心”,似乎是两个对立的词汇,国人也习惯了两者的对立,中国人也本来就有着强烈的中心情节,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
书中对于从底层崛起的草根有种类似“歧视”的观点,项飙认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把自己定位在了“边缘”,所以他们对“中心”的渴求让他们不择手段,甚至到了“中心”,也可以放弃在边缘时期认定的做人原则。所以有人为了守住“中心”,放弃原则,为了避免被“边缘”,不断踩踏。
这是人性中对“中心”的追求,有时候想想,也无可厚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野心,或许就不会有进取的动力!你看看北上广深的那些“漂”们,远离家乡,就为了在这“中心”有一立锥之地;再看看守在培训班门口的家长们,殚精竭虑,只为了给孩子有张挤往“中心”的船票。怕是怕某天,在“边缘处”徘徊,或者再无冲击“中心”的能力。
这些“中心”,就是这个社会制定的层次。之前提到过“乡绅精神”,他们的志向不在外界,不在全人类,而是经营管理好自己这个小小的宇宙,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小世界弄明白,把自己区域里的问题管好。而书中要说的就是着眼于当下,走入自己的“中心”。
从前的乡绅,主要是地主、知识分子和致仕的官员,他们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一旦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反哺,让“乡”享受到自己回报的成果,修桥、铺路、建学校,他们着眼的就是属于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少年时为了“中心”不断努力前行,最终又回到了“边缘”。
对于我们而言,不仅要为“中心”努力,还要守住自己眼前的“边缘”。“中心”是理想,“边缘”是现实,正视现实,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或者某天,我们还是会回到原点,但是还是要记住初心,曾经为“中心”努力的目标所做的一切。可一旦我们再回头看到自己在“边缘”时曾经坚守的原则,认为是可以突破的时候,我们需要警醒,是否还保留着初心?我们的路有无偏差?
在“边缘”的我们想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可能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会变质,因为他们从来诶呦把自己是谁想得很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把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周边的人的关系都放弃了,变成了没有原则的人。人生活中的原则不是靠抽象理念来维持的,都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如果跟周边生活的人、生活的世界关系不清楚,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其他人都成了利用的工具。
所以,我们都需要处理好“中心”和“边缘”的关系,“中心”欲望太强,会丧失原本的初心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