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45岁到59岁定义为「中年」,话说回来,如果你是个低于45岁的中国男性,会认为自己还是年轻人而沾沾自喜吗?
我是一个曾经觉得拥有世上最美好爱情的男人
我是一个曾经觉得拥有世上最美好工作的男人
我是一个逐渐觉得自己的才华并不是不被发现,而是能力平平的男人
我是一个逐渐觉得自己也会发胖的男人
我是一个还有150天就四十岁的的男人
前几天我的颌下腺又肿了,跑去医院输液消炎,这是我因为这个毛病第三次到医院了,原因我知道,一颗诡异的小结石,但又不能贸然做杀鸡取卵的手术,只能保守治疗。这就是一个快40岁,连买了个门诊险都觉得划算的「年轻中年人」。
对,我就是这样一个「中年人」,从身体到心理越来越丧的「中年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可能正在医院打点滴,我并不是要博取同情,因为这是我目前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否认的说,我的朋友圈还有一群这样的无力改变现状的「中年人」丧逼组成。
他们不约而同做着自己厌倦的工作,不可避免的上有老下有小,每隔一段时间会跟我聊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的项目可做,又或者倾诉自己在公司的各种如坐针毡,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这个周期从前几年的半年一次,到近几年的几乎每月一次。但是我们都知道,彼此并不能给对方太多的建设性的建议,但似乎又是这个年纪应该想的事。
也许在当下,好像正能量已经变成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没有人敢承认自己碌碌无为或者我确实比如你差的一面。我们以工作养家、创业投资和知识付费等全民健身运动,来证明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充满责任感的一员,但其中的失策、倒霉或者放弃的那些事,连自己也会自然的回避。没人敢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丧逼,没人敢向大众和家人承认自己软弱和无力的一面,特别是我们这群40岁左右的「中年人」。
前面的连段丧文,并不是为我们这样一群人找借口,更不是酸成功人士的努力。我发现有个奇特的现象,我们的影院几乎从来没有中年危机的电影,就算有也是中年大叔面对小三的一声叹息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中年危机的期盼还是明天会更好,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情怀却回避现状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财务自由的幸存者偏差里期待,却无法直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无法用成功来定义的。如果生活真的只有眼前的苟且,那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平凡的一生?
这段时间大热的「小偷家族」,妥妥的一部屌丝无法逆袭指南,无论电影评论家们怎么给你科普日本社会的种种乱像,帮你来理解这种非主流的剧情深层次的含义,其实就一句话,生活讨厌的像水,大多数时间没有惊喜,没有意外。
也许是后发达社会的人们,更容易领悟和阐述生活中波澜不惊的一面,对,只是一种安静的「阐述」,同时是经历者和观察者。如果说像《美国丽人》,《迷失东京》这种美式大叔的无奈生活无法理解话,那么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和许鞍华导演的《男人四十》也许最能接近中国男人面对中年危机的时候的生活,同样不需要明天会更好或者峰回路转的结局,只要喝了生活这杯毒药还不死,就是胜利者。
中年危机就想龙卷风,离不开暴风圈你也来不及逃。中年危机就像一种慢性病,让你看似应该风光无限的时候突然觉得发际线和脂肪肝无处隐藏,中年危机也像一个穹顶,让你一直在看似安全的区域饮鸩止渴。所有试图解决中年危机的办法看似只需要改变自己,自律、努力、健身,这些能坚持多久,你的身体能坚持多久,你的执行力能否匹配你的雄心勃勃?如果你中途放弃,如果你依然没有成功,不如坦诚的面对平凡的自己,面对家人,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随时启航。
对,我就是那个目前一事无成的中年人,那个正经历着中年危机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