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是的,这又是一部剧情片。有人说,如果2019年只能看一部电影,那么一定会选这部电影。Ummm,这么高的评价我给不了,但它的确是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的文学影视作品让我们习惯了将贫穷和阶层低下理解为悲惨,就像余华笔下的福贵,田壮壮镜头里的陈树娟。
而阶级上位者,比如老一辈人眼中的恶霸地主“周扒皮”,似乎很容易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就好像理所应当一样。电影《十二公民》中,有这样一段诘问:“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了?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拜金、不努力。牵扯到有钱人的事情,总觉得对方‘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己再努力也是白搭,实际上总是坐井观天、怨天尤人”。
电影《寄生虫》算是与众不同的一款。首先是剧情上的荒诞离奇,在一栋铺满阳光的大房子里,从假冒大学生当英文家教的基宇开始,他的妹妹、爸爸、妈妈按照计划依次入驻这个富人家庭的每一个岗位,所有人都顶着一个假冒的身份。他们好像忘了贫与富的距离感,或者说没有人愿意主动戳破这种安逸。
终于,他们等来了主人家出远门的这一天,放肆地围坐在一起喝着酒,谈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突然得知主人家的远行被大雨打断,正在折返途中,他们又像老鼠一样四处逃窜,这让电影节奏一下陷入了混乱。
也是在这个雨夜,他们还发现了这个房子的地下室里早早就躲藏着另一个寄生家庭。两代寄生体遭遇上了,他们互相撕扯在一起,没有人愿意放弃看起来这么完美的宿主,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慈悲为怀和平共处。
其次,在这部群像戏中,刺痛了太多现实,直截了当毫不留情。比如基宇和敏赫之间那脆弱的朋友关系,片中敏赫找到基宇去帮多蕙补习英文,他自认为基宇是可靠的,其实这种信任你也完全看不出是真朋友间的那种,反而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信。
而得到这份英文家教工作后,在这个大房子里,还穿插着基宇与多蕙的懵懂感情纠葛,甜不甜、渣不渣的咱不敢乱说,但这已然将敏赫与基宇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偷偷放大,或者说是摊开给观众看。
那一天,一场大雨淹没了整个地下室,还漂起了敏赫送来的那块“奇石”,更是在夸张地嘲讽着这一切。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的阶级认识,在我看来,算是中规中矩的、真实的。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舆论似乎异构了人和人阶层的来源,推了太久的学历出身论,搞得大家都快忘了最本质的阶层差别来自父母拥有的资产,把资产留给子女也是人的天性啊。-
一开始我说,这部电影存在不成熟的地方。首先是商业片气息有些过了,剧情片最忌讳这个点了。导演似乎急于向观众亮出他想表达的观点,忽视了在各个群体细节刻画上的饱满度,时间线上也没有足够强的层递关系。
其次,在电影结尾部分,基宇的爸爸杀死了宿主家庭的男主人,是本片最负争议的所在,我仔细看了很久。理性地讲,也是很不能理解,没错,“荒诞、戏剧”是这部片子的特有标签,但贴在这一情节设计,除了让我思路上更加混乱疑惑,好像并没有什么其他用处。
另外就是,这部电影没有点破“穷人不像是穷人,富人又不似富人”这一层意思,就很大程度会让人认为它是在讲“仇富”这件事。“被主人家嫌弃身上的‘气味’,骗吃骗喝的寄生虫不知感恩,最后时刻竟向主人家挥刀”,这是很容易从电影表面上总结来的。点到为止是很高明的地方,但也意味着不够完整,不够深刻。
-- 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