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里,都有过父母事事要求“争第一”的鼓励。
比如,为了让小孩多吃饭,大人们会说:“你今天要多吃一点饭,明天就能跑第一了”
“你今天好好吃饭,明天就能比谁谁谁厉害了”“我们看看,谁今天吃饭是第一名”。
本来是一天中最应该放松、享受的吃饭时光,就这么硬生生地跟“争第一”捆绑在了一起。
我们家也经常出现这种鼓励“争第一”的情况。
有一次,幼儿园举办了一个迎新年的运动会。
奶奶在那个星期就天天对孩子说:“你要加油练习哦,争取这次运动拿到第一名,奶奶给你买机关枪!”
孩子问:“假如没有拿到第一名呢?”
奶奶说:“没有的话,是没有奖励的哦。”
年糕妈妈在《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中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争第一”,其实是想给孩子鼓励。
但如果父母总是把“第一”挂在嘴上,这种鼓励就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紧张、焦虑。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好胜心强,遇到一点挫折就哭。
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样,比如和他爷爷玩剪刀石头布输了,他就会特别受挫,不肯接受自己输了的结果。
什么都想争第一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动不动就输不起。
年糕妈妈分享她听过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妈妈请求老师不要用红墨水批改她儿子的作业,因为那代表了他没有得到100分,所以孩子一看到红色就会崩溃。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勇气、有信心,不断超越自己,但这种期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
那些从小被灌输要当第一的孩子,每件事在他们眼里都像“红墨水”,时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大人的标准,因而反倒更加容易退缩和放弃。
如果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第一”来评价孩子,将会破坏孩子对“自我、自尊”评价体系的建设。
对自尊心刚开始萌芽的四五岁孩子来说,家长对他“争第一”的要求和态度只会让他觉得:我必须赢,才能被接受和认可。
著名主持人杨澜说过一句话:“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也赢不了。”
面对输赢,能够保持平常心、自己判断取舍、做出决定的孩子,才不会只为结果患得患失。
年糕妈妈的观点是,比“争第一”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年糕妈妈从小也是一个“永远争第一”的孩子,学习刻苦,在意排名。
可是上大学之后,爹妈不再要求她成绩好,年糕妈妈突然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后来年糕妈妈才发现:学习最棒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谁告诉你要去做什么,而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那种内驱力,这些比别人告诉你要去争第一强大无数倍。
所以,比起能不能拿到第一,年糕妈妈更在乎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想不想去学习?想不想了解这个世界?能不能从这个过程中收获自我肯定?
这个小小自我的萌芽,就是孩子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基石。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这个小小自我的渐渐长大,容忍孩子不同的选择,尊重孩子做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
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用正确的沟通和鼓励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让他知道无论是输是赢、有没有拿第一,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他。
这样,他就可以保持乐观自信,毫无保留地去爱这个世界,去创造他觉得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