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停电,陷入黑暗中的我想起小时候的煤油灯,小小的火苗点亮了全家的希望,那是母亲对我们的希望,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见过煤油灯的,大多是在明亮的灯光中出生,在明亮的环境中长大,有几个见过煤油灯呢?
也许煤油灯在这代孩子心中就和神话里的"阿拉神灯"一样,是个神奇的存在,会让她们好奇。
我是80后,1981年出生,在我的记忆中经历了煤油灯到灯泡、LED灯的演变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我以前都没在意,仔细回忆起来这个生活演变的过程也正是我们时代进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记录了父母托举我们成长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大概是1987年吧,我们上村学时,每到夕阳西下,村庄上空就开始飘起蓝色烟雾,散发着柴火的香气,那是乡亲们开始烧炕的信号,赶着羊群的羊倌吆喝着羊群、时而响起羊鞭的一声脆响.加上咩咩的羊叫声、都在告诉人们:天黑了。
而我们也和牛羊一样排着队从学校回到家中。乘着天色还看的见,给家里的猪再拾一笼猪草,母亲点起煤油灯时,我们才拿出作业本写作业,忽明忽暗的油灯陪伴着我们度过无数个平凡的夜晚。生活条件艰苦,煤油来之不易,母亲不允许我们白白浪费煤油,总是催促着我们赶紧写,有时也会因为煤油完了,赶着天黑把作业先写完。
夜晚,我们爬在炕上写作业时,母亲就会用一块砖来放置煤油灯避免打翻,也为了增加煤油灯的高度和房间的亮度。她也会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陪我们,然后等我们写完再一起吹灭煤油灯,放好再入睡。如果半夜起来上厕所得找到汽油打火机或者火柴点燃煤油灯照亮房间。早起也是在煤油灯照亮下穿衣背书包出门。
如果你要问煤油灯亮不亮,在没有灯泡时我们觉的挺亮的.虽然.每天晚上在灯下写字看书,我的视力还挺好的,我们的煤油火灯都是自己动手做的,用空墨水瓶或者高一点的玻璃瓶子装上煤油,再用牙膏皮剪开里面放根筷子卷成一个笔筒,抽出筷子,再用棉花搓成一根灯芯穿过牙膏皮做的笔筒,一头用来点燃,只留黄豆大的火芯,一头放在瓶子里的煤油中浸泡.让煤油渗透整根棉花灯芯.就可以点燃了.当煤油灯不够亮时.母亲就用正在缝衣服的针往上挑一下。
除了家里用煤油灯照亮,学校也要用煤油灯照亮,因为早上6点左右就去学校.早起后在煤油灯照亮下,穿好衣服去往学校,路上黑漆漆的,到了教室会看到个个学生桌上都有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煤油灯,只要有一个学生带火柴,其他后来的同学就互相点燃煤油灯一起开始晨读。
从教室外面往里一看:一片煤油灯汇聚而成的光明里,书声琅琅,如同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天色微亮,孩子们吹灭煤油灯,放置在窗台上,等待第二天再用。
你的记忆里是不是也有一个煤油灯?陪伴你度过无数平凡的夜晚,陪你迎来了电灯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