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以南为尊
站在学校的大礼堂前,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照在人身上,那感觉如同慈母的眼神爱恋的注视着儿女,大礼堂似乎也有了一种比平日更加神圣的味道,望着前面那一排排坐北朝南的旧式青砖瓦房,我不仅感叹人的伟大。

建筑的坐北朝南表面上更有利于日光的沐浴,更有美感,适合人的视觉。不仅想象出一副美妙景象,农家小院坐北朝南的布局,春暖花开之时,小院其乐融融,门前从西向东的溪水潺潺流过,继而深思,为何有这种布局?似乎从古到今一直是坐北朝南、以南为尊。而后恍然,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以南为尊。
原始的开始,有过短暂的以东为尊时期。以东为尊,这似乎是以一种太阳崇拜的结果,远古时期,蒙昧时代,地球上有了原始人,原始人为了生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与搏斗,那时生产力低下,原始人解释不了自然界里的自然现象,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神秘,让人难以捉摸,太阳似乎是万物的主宰,当它从东方升起,大地便有了黎明,驱走了寒夜和野兽,所有的一切便有了生机和活力,太阳就是大地之母,有了太阳,就有了一切,所有的水似乎都向东边流去,于是原始人就认为有十个太阳住在东海之中,每天轮流出来值日,一个的话,会累坏的,他们想象有赶车的人驾着金灿灿的马车带着太阳在天空中走过,地上便有了一天的光明,于是东方便成了光明的代表,东方成了永恒的代表,原始人便有了东方崇拜。这些可以在我国的神话小说中看出端倪。
而后,转而以南为尊,这种转变则带有更为复杂的原因,随着人类的向前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有了阶级,有了社会,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似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有了生存的物质——粮食,有了粮食,便能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生命和生存,而粮食的收获则更多的依靠风调雨顺,只有自然界的风调雨顺,才有五谷丰登,此次,孔子和老子便应运而生。

孔子以前所未有的“仁”的精神来关注人类,他对于生死看得很透“不知生,焉知死”,他只相信天意而不相信神。“子不语怪力乱神”,人需要关注的是现实,是现世的一切,从此出发,踏踏实实地做事,他相信天意,天意是世袭的,到达了人间,便降命于天子。天子的任务是上承天命,传承道德,让民众富庶,与神祗永久和生存,失去了和谐,就失去了生命,他人与自然失去了协调,就会做事不顺遂,因此要求人于自然达到和谐,现实中,个人要受礼节的规范,屈从与从上到下的阶级关系,这便是中国的宗法制的开始。
而另一个是老子,老子的思想与孔子恰好相反,他着迷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中“道”是自然隐含的力量,由完全相反的阴阳互动相生,个人可以通过由柔弱和虚静,体会到道的和谐,这就要求人必须离开这个极其邪恶的社会,回归到自然之中,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为,结果便是回归自然。
这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思想体系,以至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这种儒道互补的核心便是天人合一,而要达到天人的合一,就要讲究风水。风水是以南为尊,不管是房屋、宫殿,庙宇还是城镇,都是如此。

风水的以南为尊,便是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人类相信,自然想象与人类行为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人类行为符合自然道德,自然便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特别是帝王的功绩与天地力量更为接近,万物幽灵,祭拜山川及各种自然现象。以南为尊,可以更好的接近太阳,接受太阳的照耀,这也是太阳崇拜的继续。
而古人也发现,自然现象中的鬼神崇拜,走向了相信地形的吉凶。人类当时生活于中原地带,黄河以北,向南就直接面向了黄河,这是一种吉兆,而且古人又进一步的发展,地理特征与掌握人类吉凶的星辰相呼应。北极星和北斗星似乎更有预兆,这种复杂的堪契术,也是以南为尊的一个重要依据吧!
而有趣的是,这种以南为尊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在中国,北方主凶,在北方有恶劣的天气与顽强的外敌。如果以南为尊,坐北朝南,可以迎接阳光,下有保卫安全的河流,北方有群山环绕,这样更有利于生存和帝王的统治,因此中国理想的城镇和建筑地点,都有沿南北向的轴线,依重要性次第排列。

这种自然的天意决定人类承受苦难的大胆设想,就一代代的延续下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时至目前,有科学家证实,这种布局也具有科学性,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思想。
随着天人合一的以南为尊的思想的逐步展开,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对自然所作的积极努力的探索。不仅想来,也许眼前的一切事物的呈现的背后,不知还有多少奇妙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揭开这层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