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中发现精神的力量

        每一首优秀的诗歌文字背后必定涌动着丰富的情绪和思想。这便是诗歌的非语言价值。教学诗歌,需将这非语言价值提炼出来,并内化为读者心中的力量,从而彰显诗歌的精神。罗才军老师教学古代诗歌真正体现自身深厚的学养,天才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显得有条不紊,节奏分明。陆游的这首《示儿》自始至终渗透了一股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学生和老师无不融入这诗歌的情境之中,而成为诗歌精神的一份子。

整首诗明白如话,但这首诗有很多的潜文本。陆游临终之际念念不忘的不是遗产分配,告诫子女,而是不见九州同的悲苦。既然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却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内容明白如话可以不教背景,通过预习也能知道。那么这首诗歌值得教的语文核心价值内容是什么?当然有内容理解,学法指导,情感体验。但我以为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还在意象的发现和揣摩。说实话,这首诗歌的意象并不明晰。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寄托在怎样的“象”上。诗句中根本就没有呈现切实可感的象,但细读这首诗歌的老师也会发现:“死去原知万事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是为“但悲不见九州同”做应和的。

针对这首诗的意象特点,老师在教学时,不再拘泥于这首诗歌本身而是沿着伟大诗人在不同时期,所有相同“意”所附着的“象”上。陆游一生中有大量的诗歌,都是表达与《示儿》相同的“不见九州同”的悲哀。老师把陆游的诗按照年龄节点,精心选择三句进行展现,比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象”是“遗民泪”,“胡尘”,编织出诗人只愿九州同的满腔悲凉与期待。再如“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中的“离骚”,与屈原一样面对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却空于满腔抱负不得施展的遗恨。再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其中的意象“鬓秋”,“泪流”所展现的依然是一种不见九州同的悲凉和绝望。所以老师在《示儿》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本质相同的意象,进行了一个沿着诗人生命轨迹的纵向的意向叠加,给学生一些诗歌创作上的启示:诗人的不同诗歌表达是可以展现出这样重复的意象的。

《示儿》这首诗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同的是《示儿》的意象是单一的,所以作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纵向叠加的形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向是多个的,所以作者进行了横向叠加。不管是纵向叠加或横向叠加,两首诗都表达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爱国,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统一、安定、清明、祥和。

这种在诗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需要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熏陶,给学生融入一份精神的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下午,姥爷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逛超市,超市里的人不多,我和妹妹买了薯片和一瓶水,姥爷让我们多买点,我说...
    王一涵1阅读 371评论 0 0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以前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够站在这个校训碑旁合影,如同一个非常大的奢...
    彭超奇阅读 1,043评论 8 6
  • 自从老猪取完西经之后当净坛使者已经几百年,他早已厌烦了在那的生活。 诺,这一日观音来了他净坛使者庙,老猪终于忍不住...
    我要一米八阅读 552评论 3 4
  • 喜欢操心是很多人的通病,如太阳一钻进云层就担心会有暴风雨;关节偶尔疼痛便怀疑得 了骨癌;老板脸色不好,便担心自已 ...
    玖方阅读 52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