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仙妹妹,感谢你为我出的这个选题,挺有辩证意义的。这几天做事的时候或者脑袋闲着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该如何完成这篇文章。也因是在搜索素材的过程中,让我回忆到了我的少时。
我是80后,比你出生早了十几年。那时候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物资不及90后出生的孩子丰富。再加上我生在乡下,长在乡下,那时候村里出个大学生还是比较稀罕的事,所以对于书籍这类精神食量就更是紧缺。小学时候,家里肯定是除了课本作业本以外,一个多余的有字的纸张都是很少见的。我记得我在我外婆家看到一本舅舅的关于记载各类草药特点及用途的书都被我翻来覆去反复地看。那时候应该也不太看得懂书的实际内容的。
到了初中,接触的人多了,面广了,加上我那时候学习好,人缘好,同学们都会争着抢着借书给我看,自己家的,亲戚家的,只要能搜罗到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同学芳芳借给我的好多鬼故事的书,故事的开头永远就是:有个有钱的员外家,有个小姐。。。。;还有小丽同学借我看的琼瑶爱情故事;再就是一位总抄我卷子的男同学借我看的杂志《读者》。。。因为在地理课上偷偷看《读者》,还被那个无比温柔的女老师请过办公室,那时候把我吓得哦,呵呵,我是一个胆小的,无比遵纪守法,学习又好的女学生,被老师请去办公室,还是蛮稀奇的。
后来再升到高中,住校了,有零花钱了,我就开始自己买书,订阅杂志了。这样想想,我是从那时候开始就很舍得在买书上投资了。我们上初中那会,韩寒刚出名,他的《新概念作文》风靡全国,我就买过很多册。我还爱买《科幻小说》,以前的科幻小说多是关于外星球的,对我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还有一个叫什么杂志的,忘了名,里面连载了小虎和玉娇龙的武侠故事,一期又一期的连载,勾引着我买了一期又一期。。。。这样看来,我一直是一个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人哦!也正因如此,让我一直保持一颗求学上进的心吧!
再后来上了大学,进了社会,接触的资源就更多了。看书也更便利了,我爱阅读的习惯也一直保持至今,同时,我也传承给了我的儿子,阅读让他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受益匪浅。而且,阅读也是我和儿子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润滑剂。
接下来,咱们进入正题,聊聊你给我出的这个选项。教导、忍耐、安慰和希望。结合我自己的阅历,我发表一下拙见。
首先,关于教导。书籍的第一个功能是传递知识,教授道理。每一类书每本书都从它的角度给我们传递了知识或者技能,更新了我们的认知。这个指的是传递知识。是书籍的通用性。那关于教授道理,就要分书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四书五经》就是非常经典的,撷古人之智慧,度今日之人生。比如我最近读到过的《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我们要做有德行的人,要精益求精。再如文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个精辟的成语教会我们的是在学习或者做事情时要多多切磋琢磨,说大白话就是要“死磕”,还有一个流行词叫“工匠精神”说的也是这个理。
忍耐 ,关于这个词。我略微思索了几分钟。我呢,就从汉字的说文解字来谈谈这个词。忍,我们常说心字头上一把刀,想想看,都是一件难受又危险的事;耐呢,据说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引申到现代,解释为:承受得住,经受得起。把“忍”和“耐”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组成“忍耐”,可见这个词带给人们的是多么大的痛苦,忍耐之人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意志力。前几天我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她新家挂的几副字画,分别是“言且慢,心且善”和“语缓则贵,人缓则安,事缓则圆”。乍一看,你肯定觉得这两句与我们在谈的忍耐没什么关系吧!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忍耐,是要求我们把想说的话,忍住不说(晚点说或者不说),以免伤害他人;忍耐也是要求我们把想做的事忍住不做(晚点做或者不做),以免发生更大的冲突;忍耐也是在我们经受痛苦或者磨难的时候自己承受着,煎熬着,不转移给他人。所以,你看,你现在能体会到“忍耐”与以上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吗?你们还很年轻,不知道是否曾体会过忍耐,当你忍耐时,是不是就觉得满腹委屈,心里在咒骂天下不公。但是又是否有这样的时刻,当事情过去,雨过天晴之刻有否感叹得亏自己当时忍耐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又或者在不曾忍耐而发怒发飙,任失态发展到不可收拾之时,后悔当初未曾多忍耐一分钟。
对于我而言吧,在我情绪低落,状态很差的时候,我是比较喜欢用看书来调节自己的。走近书籍的海洋中,能够让我狂躁的心情尽快平复安静下来,从书中的故事中,让我体会到我的事不算什么,比我不幸的人多得多。我想这是书籍给我的忍耐吧,让我学会忍耐,从忍耐中积蓄再次出发的力量。最近由于某些原因,生病人群较多,我也因此翻出了一本很应景的书,著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也推荐你看看这本书。史铁生21岁即双腿瘫痪,后来又换上尿毒症,这样一个艰难的生命,在这样一个际遇下,居然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这本书里写到了很多他下半身瘫痪后的生活和感悟,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这样的人对命运的忍耐,与疾病的抗争和对生活的希望。
第三个是安慰 去年,我母亲突患重病,险些离世。上苍垂怜母亲一生的辛劳,幸留下小命一条,但是之前能说会道,勤劳能干,手脚麻利的母亲,如今却生活不能自理,大脑由于动了大手术,神经受到创伤,神智也不是很清晰了。想跟母亲对上正常的对话都非常的困难。我的母亲只有62岁,突糟此意外,其实我很长很长时间都陷在伤心和痛苦之中。我接受不了现实,我实在不明白我善良勤劳的母亲怎么突然就这样了。我心里怪罪父母生病前,为何不能让自己做得轻松点,为何要那般辛劳。那段时间,我专门找了一些具有年代感的书籍来看,我想透过这些书,去了解父母的人生。(其实以前我是特不爱看那些具有土地气息的文学作品的,可能是在城里生活久了,与烟土气息的生活想离较远了。)我翻出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从这些书中人物的故事里,我在带入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我在找寻他们这样的一生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这些作品也确实给了我一些安慰,让我试着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的无可奈何,父母的命运。
另外,在《我与地坛》这个作品里,史铁生先生字里行间好多文字都透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他成名时,母亲已因病去世。看到那些,我心在想,我的母亲尚且还在人世,我姑且还有时间去侍奉她。无疑,史先生给了我安慰,他将他对他母亲的爱,也转移给了我,指引了我该如何去爱我的母亲。
最后一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来处,也有着相同的归处。人生就是如何走好来来处到归住之间的这条路。我们不但想把这条路走得尽量久一点,还想走得尽量稳,尽量好看一些,我们想走康庄大道,不想走又黑又窄的小道。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我们发现我们是多么的无知,又是多么的渺小。可是每每想到,书中还有那么多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书籍中还有那么多的人生智慧需要我们去开启,我们是不是马上又燃烧起人生希望的熊熊火焰。
看到好的食谱,我想去尝试,做出美味的佳肴犒劳家人;
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们计划着约上三五好友,择日出游;
看到一个好的实操技能,我要马上学习实践,用在我的工作上;
看到一套非常好的适合孩子的书,我要马上买回来,和孩子一起读。。。。
太多太多,书籍带给我们的美好实在数不胜数。正因为,我们怀着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期待,对生命的敬畏,对自身的期许,我们心怀希望,向往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