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日记之始终提着一口气,想过一种不被设定的人生

内心始终有股不很强烈但持续很久的相信。这份相信不敢宣之于口,却莫名给我一种力量,让我在风雨飘摇中笃信自己不会趴下,且不需要低三下四去依附于谁。是的,我总是寄希望于文字,希望它能带我走到更远、更广阔的世界。说不好这是困境中的自我催眠,还是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这几乎是我改变生活面貌的唯一指望。这事儿事关经济与精神的双重独立,我既想借此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能满足自己关于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时代语境和原生家庭为我们打上许许多多的烙印,我也天然地有着许许多多的胆怯和顾虑,我非常投机地想用最稳妥的方式,不求速度地达成某种结果。

我也足够真诚,并不想复制粘贴某种程式化的成功模式去达到某种目的,只愿以真实的生活和经验为蓝本,记录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某一部分人的幸运与伤痕、奋进与懈怠、矛盾与突围。

想到小学时候的两件事: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个邻居女孩和我同班,一次考试,她第二名我第五名,后来,“第二名”(姑且这么称呼)的爸爸直接以“第五名”称呼我,我无力反击,但原本同进同出的玩伴,在我心中从此有了高下之分,也埋下了一颗不健康的攀比的种子。当年的“第二名第五名”事件只是起点,类似的“名次大战”贯穿了我们整个求学生涯,像悬在头顶冲不破的恶梦。走出学校后,又开始比工作、比找对象。比我们年长一些的哥姐、熟人,已经开始比较起了他们的孩子,就这样循环往复,没有尽头。这么多年,我似乎很难摒弃自己的攀比之心,它渗透进我的每一种关系里。走得近的人,在最初的时候都免不了暗暗较劲,“想要优于别人”,像一个魔咒,让我跟谁都隔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和同学朋友如此,和亲戚家人也如此。

三年级我转学了,在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细说我的父母如何辛苦,数落我成绩不好还是不好好学(原话想不起来了)。这是在我长大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感觉颜面尽失的时刻。又或许,相比颜面尽失,更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她的说辞让我感到无比冤枉。我是一个有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一个人吃一定要让父母尝过之后才会放心吃的孩子,是一个即便在学习上有阻力但从不敢放弃努力的孩子。她不去了解并试图帮助我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却当我是个不知父母辛劳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加以教育,我不否认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从此失去我的尊敬直到现在。她当然也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个例,有多少人,以“为你好”冠名,不管你承受了什么,一味以结果为导向加以施教。听得多了,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有错、自己不配的心理油然而生,而对轻松、畅快的日子始终保持警惕,做不到心安理得地去享受。我们很少去想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只想什么样的结果能被大多数人认可,茫然地做着大家都在做的事。

这样的状态在上大学之前很稳定,你有清晰的目标,就是考大学,好好学习是唯一的路径。只要孩子知道为这个目标努力,父母也省心,其他的,交给时间。

上大学乃至毕业后,当面临更多选择,为人处世经历各种考验之时,我慢慢意识到,自己既不够豁达也不够透亮,既筋疲力尽却始终跑不快、跑不远。本应轻装上阵的少年、青年,却在无形之中负重。可悲的地方在于这重量让负重之人窒息,却被包括负重之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忽视。我们聆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鞭策,也在不停地自我鞭策,在这样的语境中,少不经事的我曾以为成长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一件事,待长大后,一切的不如意与困局都会迎刃而解。那时的我对生活的曲折与无常没有经验,脑袋里只有臆想出来的美好,直到生活一天比一天复杂,我也并没有随着长大获得功名与财富,反而受着意料之外的煎熬时,才回头去看我们为什么所困。

很多时候,我在无尽的焦灼种消耗着自己,惶惶不可终日,却对解决问题毫无助力。这与我自身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有本领恐慌,也有很多的心理羁绊。

相较而言,爸爸对我有一种我意料之外的了解。我原本想着,在他心中,我应该会很有出息,能成为他的骄傲。但在某一天,我说起自己想写出什么作品的时候,爸爸非常客观地说他觉得很难。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要有所创造、成为某一方面专才的人必须具备一种素质,那便是专注。他认为我不具备这种素质,但同时指出,我这方面的缺失正是因为我受外在环境影响太大,想的太多、顾虑太多,难以全情投入。那时,我并没有因为他对我梦想的否定感到失落,更多是惊喜。那一刻感受很复杂,有种被理解的感动,还有一种可以卸下包袱的轻松。对于从小就把“为父母争气”作为目标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一次极具解放意义的发现。

人有弱点是难免的,难的是有人能看到你的弱点是有情可原,他对你心怀希望,却并不因为你做不到而失望。那一刻,我可以直视自己的弱点,不再担忧“做不成”,可以放心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

再后来,我带着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我聆听过的从未怀疑过合理与否的教诲,在纷繁的生活里探寻成功与幸福的多种样貌。

再后来,我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平庸,转而想追求一种不需要很高成本但能自洽的生活。

如今,我找到的答案是:不在比较的漩涡里挣扎,不给成长设目标,不给问题设标准答案。

摆烂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目前的我,尚不具备这一素质。基于此,给自己一点自由,不以时间为束缚,不以既定的标准为标准,由着自己的心意出发,把偶起的意念与果断的行动、持续的耕耘与伺机而动的灵活相叠加,看每一次提笔,每一次随心而起的行动,会带给我什么样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