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担忧:“我不希望因为我限制了孩子对新技术的使用,导致他没掌握需要精通技术的种种能力。我听不少人说通过接触新技术,能提高孩子的多任务处理能力。那我的孩子难道不需要接触电子产品,才能跟得上吗?”
在资讯泛滥的时代,对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放下这种恐惧吧。在硅谷的华德福学校不能接触电子产品,而其中75%的学生是科技企业高管的孩子。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担心自己的小孩会落后于他们本人的技术能力水平时,这些技术人员说他们已经让对技术的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以后肯定能迅速赶上来。
虽然玩上几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似乎确实能让你更好地处理多项任务,但这时你仍然表现得比一次只完成一项任务要糟糕得多。如果需要有意识地思考,那你就不能一心二用,所以实际上“多任务”属于用词不当。
如果你试图同时关注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那么你实际所做的就是在任务之间快速转换。多任务处理会同时影响学习和表现的质量。采用多任务处理其实非常低效,人们会犯更多错误,任务最终处理起来也会更慢。多任务还限制了深层思考和抽象思维的水平,以及表现出创造力和提出新创意的机会。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当今青少年被称为“App一代”,他们会回避那些没有直接与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的问题。
最令人担忧的是,多任务处理已被证明会提高皮质醇水平,这就意味着这么做还会给神经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冥想和正念如此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对多任务处理而言扮演着强有力的解毒剂的角色:它们强调体验当下,而非三心二意。
那么,该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沉迷于新技术并且在什么时候父母需要去寻找专业帮助呢?
根据技术类型的差异,相关数据有所不同,但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对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孩子而言,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是别的孩子的两倍。道格拉斯·金泰尔(Douglas Gentile)等研究电子游戏成瘾的学者则会使用如下这些评估标准,如:
(1)在花了多长时间玩游戏这件事上说谎。
(2)为了获得兴奋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
(3)玩的时间减少时,会烦躁或不安。
(4)通过游戏来逃避其他问题。
(5)为了能玩游戏,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业。
(6)偷游戏,或者偷钱买游戏。
最容易在电子游戏、社交媒体或互联网方面发展出成瘾情况的孩子通常具有某些特征,例如易冲动、社交能力低下、压力耐受性低下、认知灵活性差,以及存在社交焦虑。男孩会比女孩更脆弱一点,而且遗传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尤其是涉及调节多巴胺系统和影响能参与情绪调节的血清素受体的基因。灵活度低、有强迫性思维和多巴胺系统敏感的孩子尤其难以为自己设立限制,特别容易产生滥用或上瘾的情况。许多这样的孩子表达说:“我可以停下玩游戏,但我停不下来想游戏。”
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容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那么与他协商出一些硬性限制就非常重要。他必须遵守已和你商定的限制,以便还能继续使用电子产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一个孩子会因为父母拿走他的游戏手柄而威胁父母时,家长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了。
我们还建议父母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因为许多人转而沉迷于新技术,就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舒适还能联系上其他孩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