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科研相关的资讯文章时,我总会不由自主点进去,可能对于科研这个怪圈,还留有那么一丝丝的怀念。
高校科研,多少人播种梦想的地方!多少人梦想枯萎的地方!
举例说明
01
最近闹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的科研丑闻,大概就是硕士博士也就图一乐,真搞科研还得看我小学生的陈灵石事件,可谓是素质教育的巅峰
昆明动物所的某博导 ,为了让儿子赢在起跑线,将学生的研究成果送给儿子,用以科研竞赛。结果,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六年级小学生,做了一堆 qPCR,WB,shRNA,细胞增殖、周期检测,居然还有生存分析!
做过实验的人,显而易见,这里的每一个实验,每一张图,都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大量的时间和体力,绝不是一个小学生可以做的。
而真正做实验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产出了结果,实验数据却白白送人,我不禁思索,他是自愿的吗,他的毕业会受影响吗?
而最让我担忧的,是这件事背后更深远的影响:
-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这位博导的孩子会成长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 这样的科研经历会让他的学生如何看待科研,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位教授眼里,
科研是什么,是理想,还是手段?
学生是什么,是徒弟,还是工具?
他是否,对得起我们给予的学术信任和信心?
再者,从行政上看,他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学术比赛上弄虚作假,为何只需要公开道歉,此事就可以不了了之? 科研到底是求知的圣殿,还是法外之地?
02
也许,导师没有义务爱护学生,但是学生和老师,作为两个成年人,至少应该是平等的。是不存在剥削和压迫的。
可是, 近几年来发生的数起令人悲愤的惨剧,却一次又一次挑战着这条底线。
- 陶崇园,于武汉理工大学就读研究生,因长期遭受导师王攀压迫,被迫叫导师爸爸、给导师买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被导师阻止深造等原因,最终实在受不了,2018年3月,在毕业之际跳楼自杀。
- 陆经纬,同济大学医学院2016级硕士生,常年被其导师陆琰君压榨,工作日每晚在实验室睡觉,住了一年。由于长时间伏案看文献,他得了极为严重的颈椎病,两次因为缺氧而休克。临近毕业,导师陆琰君在与陆经纬沟通中表示,如果陆经纬不完成两篇论文就不让其毕业。2018年12月13日,从学院实验楼5层窗口跳下。
这样的悲剧,仍有很多。我不想在此煽动感情,任何文字也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悲伤和愤懑,反而冰冷的文字更能让人冷静。也许有人认为是学生心理素质太差,可是,心死之人眼前的黑暗谁能感同身受?
统计分析
以上事例是极端案例,自然不能代表整个科研圈的现状,那么,我们如何可以窥探中国科研圈师生的整体关系呢?
恰好导师评价网正可以给我提供一些信息,该网站包含了对211和985等高校部分导师的评价,有打分也有文字评价。导师由学生添加,由学生评价。
该网站上大多数为负面评价,也免不了学生恶意差评、导师刷好评这样的现象,但上面的评价整体还是客观公正的。网传,该网站的创办者,就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同学在导师的压迫下选择了轻生,才建立了该网站。
比如陈灵石的博导父亲的部分评价是这样的:
我相信看过这些文字的同学应该不会选择这位导师了,也算是一种对导师的制约
**我们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导师评价网的31500+
条评价。
-
我们首先看不同指标打分的分布:
横坐标为分数,纵坐标为该分数的频率。
- 可以看出,所有指标的打分,都集中在零星, 一星和五星,看来大家对导师意见并不小
- 四种指标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微弱的区别,师生关系和学生前途在一星处的频率远远大于其他两者。学生前途在零星处频率第一,一星的频率第二,说明大家对导师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和学生前途。
- 科研经费在一星处最低,在其他峰都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说明在学生的评价中,导师们拉经费的能力最强。
-
985高校和211 高校有没有区别呢
这是不同专业的评分,黑色柱子上下为75分位数和25分位数,白色点为中位数。背后的窄宽表示评分在某个位置的疏密程度。
- 985和211高校,在导师评价方面,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
比过学校,我们来比专业:
- 可以看到,计算机,农学,食品和物理的中位数相对来说高一些。
- 表现较差的专业有人文和法学。两个都是居然都是文科专业,这其实和我的认知不太相符,应为我听说,文科老师相对来说不push啊。
于是,我们来细挖一下这两个专业的评分
- 非常明显的趋势,科研经费和学生前途的评分远远低于学术水平和师生关系。 看来文科的痛点还是在经费和就业啊。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来看看理科是怎么样的分布?
文科和理科的痛,不是同一种痛
- 总体来说,比较不满的(零星、一星)是学生前途和师生关系。
- 比较满意的是科研经费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理科的曲线很波折,文科相对平滑很多,为什么呢
因为,文科的评价少!数据没有非常明显地在012345这些整数堆砌,所以数据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
于是,我们再来看看不同专业的评价数量上的变化:
这张图是不同专业评分的散点图,Y轴是分数的均值,点的大小为某专业评论数量。人文和法学评分低,但是数量与很少。数量为什么少,一方面我猜测是文科专业人数少,但更加重要的是,对导师的不满少。毕竟这个网站主要是发泄对导师的不满,避免学生入坑的。
-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评语,用高频词做一个词云:
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大家的关注热点了,大家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更加专注师生关系,补助,前途,工作,时间,毕业等关键词。
- 小结:
通过3万多条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
- 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普遍不高,以0分和1分居多,但也有不少5分好评。
- 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评价相差不大
- 文科学生对经费和学生前途很不满意,理科学生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前途很不满意。相对来说,文科学生吐槽不满少一些。
结合上面的例子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可能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样,快乐而有意义。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正在面对不公而不敢反抗,面对科研霸凌,而逆来顺受?
我们不禁要问,本该教授育人的导师,为何成了施暴者?
导师PUA,科研霸凌,为何屡见不鲜?
科研霸凌从何而来
科研霸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冠以学术研究之名,在学术圈这个法外之地,剥削和伤害年轻学子的身体和科研热情,更让这种霸凌在代际之间传递!
可是,它为什么能够存在,并且如此普遍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根本矛盾由这个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
内部特征
我们试着以分析一个行业的方式,来分析科研,看看科研圈的生存模式。
如同其他行业一样,科研作为一个行业,也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将什么产品通过什么方式卖给什么人。
- 产品
科研产品,或是技术专利,或是学术论文等等,但别看科研界专利文章发到手抖,大多是自嗨,实际产学研严重脱钩,高校科研对产业的贡献,令人无语凝噎。 - 方式
在产学研严重脱钩的背景下,科研水平的衡量方式主要看学术论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某些课题组把论文本身当成了最终目的,不再为了解决问题而科研,不仅自身产出劣质的文章,还极有可能开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 客户
科研界的现金流问题,金主是谁?
同样在产学研脱钩的前提下,许多课题组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各种政府经费,而申请经费需要文章。文章越多,影响因子越高,国家就会给你更多的钱让你继续折腾,发更多文章,你也会有更多的人脉,更好的资源,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我们略微一分析,不难看出,文章是科研界的硬通货!而文章可以灌水! 某些无良的课题组,可以通过不断制造一些没有价值的文章,靠文章申请经费,来造更多没有价值的文章,并实现盈利。而生化环材领域,因为过于高精尖,产学研脱钩更加严重,文章灌水却更加容易,反而成了重灾区。
外部环境---制度
科研环境本就艰难,奈何制度雪上加霜
制度主要关系到三类人:
- 初入科研的学生
- 文章是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没有文章 = 不能毕业
- 多数高效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不同意 = 不能毕业
- 想要站稳脚跟的讲师
- 在国内,讲师一般是4-5年非升即走,即你不能攒够文章升为副教授,你就得走人。一旦被辞退,在科研圈就很难发展了。
- 金字塔尖的教授
- 教授们申请经费需要文章,年轻教授还需要文章来建立起自己的学术背景。
可见,文章不仅是科研界教授提升影响力的工具,更是讲师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生毕业的前提。另外,文章还直接与奖金挂钩。
毫不夸张地说,文章与这些人的生存都直接相关。
这就引发了以下几个问题:
- 当文章与你的生存直接挂钩,文章的性质就变了,科研的integrity如何保持
- 讲师,教授,学生都需要文章,但发表文章需要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如何分配任务呢?
- 文章如何署名,劳动成果如何分配?
阿克顿在《自由与权力》中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由于学生毕业需要导师同意,导师拥有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绝对权力。 虽然不是每个导师都一定腐败,但腐败这种现象一定存在。
一旦导师腐败,学生很有可能变成了提线木偶,面对着超长的工作时间和不合理的工作内容。更有甚者,极个别教授直接将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命令其干私活,干私事。
至于文章分配, 因为讲师的非升即走需要学生贡献文章,教授的学术背景提升也需要文章,说不定教授孩子也要分一杯羹!所以,学生为他人做嫁衣也并不少见。
学生在这场漩涡中,只能忍让,一心只求毕业。可是偏偏就有个别教授,看中了学生能干,想要从学生那里压榨出2篇甚至3篇文章,不仅压迫学生产出数据,甚至想延迟其毕业留下学生干活。毕业,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往往,这样的学生是极其优秀,极其努力的,尤其是从小县城一步一步升学走上来,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正是如此,他们看重毕业文凭,看重导师的满意程度,看重无法毕业给他们带来失败,看重被人掐住了脖子日日指使的压迫感,对毕业和成功的渴望让他们不敢反抗,是身体和心理的巨大折磨,让他们最后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学生,真的有错吗?
结语
导师虽不是父亲,但对我们科研和人生选择的影响,可能比父亲还大。而一次错误的选择,又竟能让人抱憾终身!
选导师需谨慎,不同专业的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明白,哪些地方是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尽可能事先多了解导师,可以在某些网站论坛搜索导师信息,或者直接联系导师实验室的硕士博士等,多了解了解。
如果真的遇上了这样的导师,不能妥协,调整心态,运用智慧,让他知道我们不一定是软柿子,也可能是个烫手的山芋 。实在受制于人时,请明白,学历是死的,而人是无价的,换条路,我们也能走向明天。
照顾好自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而做好选择,是其中最简单的。
谁曾想到
谁曾想到,看似单纯圣洁的求知之所,也会被权力,金钱,利益所侵蚀。但转念一想,其中的你我他,学生,导师,谁不是蜉蝣呢?
罗翔老师在讲法律的时候,分享过苏格拉底的一个问题: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你的面前,承受不义和行不义,你会做何选择?
无良的导师是行不义的主体,又何尝不是承受不义的主体,面对这冷酷的制度,面对着科研的竞争,和团队的需求,他们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困境面前,他们选择承受不义还是对学生行不义?
在我的室友出国读博前,我也曾经问过他,如果你做了教授,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学生,如果你有一个团队要养,你需要文章,你的讲师需要文章,你会不会屈服?
做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好导师,很难,屈服也许很容易。但是,哪一个导师不曾做过学生,哪一个导师不曾拥有教书育人的心,哪一个导师不曾期待学生的爱戴,吾日三省吾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