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桥上有洋广杂货店,有猪牛羊屠户案桌,有炮仗铺与成衣铺,有理发馆,有布号与盐号。我既有机会常常到回生堂去看病,也就可以同一切小铺子发生关系。
我很满意那个桥头,那是一个社会的雏型,从那方面我明白了各种行业,认识了各样人物。凸了个大肚子胡须满腮的屠户,站在案桌边,扬起大斧“擦”的一砍,把肉剁下后随便一秤,就猛向人菜篮中掼去,“镇关西”式人物,那神气真够神气。
平时以为这人一定极其凶横蛮霸,谁知他每天拿了猪脊髓到回生堂来喝酒时,竟是个异常和气的家伙!其余如剃头的、缝衣的,我同他们认识以后,看他们工作,听他们说些故事新闻,也无一不是很有意思。我在那儿真学了不少东西,知道了不少事情。所学所知比从私塾里得来的书本知识当然有趣得多,也有用得多。
沈从文由于经常要到干爸爸的药材店里来,于是就对沿街店铺的各个老板经营的内容和人的个性特征都有详细的观察。
在众多店铺老板中,沈从文对一名屠户印象最深。
看似平时像“镇关西”式的神气十足的屠户,实际上在近距离接触后,还给人很和和气气的感觉。
人真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当然除了屠户之外,还有如剃头的、缝衣的老板,沈从文也都有与他们接触并经常聊天。
沈从文与这些开店老板熟识以后,看他们工作,听他们聊些故事新闻,也无一不是很有意思。我在那儿真学了不少东西。
估计这段生活细节,是沈从文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巨著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来源。
想想著名小说《边城》里的众生相,就有这些店铺老板的影子。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总是给善于观察者和思考者准备了充足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