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鹅公颈闸

民国时期,湖北新洲多系湖区洼地。该区域最大的湖泊涨渡湖经鹅公颈口与长江相连,桃花汛期一到,江水由鹅公颈口上侵入湖,很快将周边马驿湖,陶家大湖,七湖,安仁湖,白湖,莲湖,汤湖等众多湖泊连为一体。水位的不断抬高,举水,倒水下游及湖区农人的庄稼经常会遭受重大损失。

1921年8月9日,出生于新洲萧家大塆的军阀萧耀南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北督军。

得知萧耀南回鄂省任督军消息后,家乡绅民纷纷找上门来,请求萧耀南帮助解决家乡洪涝问题。从小,萧耀南就目睹了家乡民众饱受水灾而收成无几的情况。此时,面对家乡父老的请求,他爽快答应想办法解决。

他召来同乡、省工赈局督办李开侁,要求他具体承办此事。很快,李开侁呈报了筑堤设闸方案,获得了萧耀南的许可。

方案确定:依沿江旧有的堤势修筑龙口至堵城80余里长江堤防(堵龙堤),并在举水入江不远的上游—大埠街鹅公颈处设立水闸,以阻挡肆意倒灌入内湖的江水,资金以民间筹集为主。

1922年,萧耀南亲捐巨款,李开侁也筹集到不少的钱款,工程正式动工。1923年冬,堤、闸全部竣工。因为督军萧耀南力主兴建,且捐资较多,故命名为“萧公闸”。

据《湖北堤防纪要》记载:“鹅公颈闸,又名萧公闸,民国十二年筑。”萧公闸位于新洲大埠街的举水河入江口,原鹅公颈老河“颈部”处。该闸为拱式三眼,孔宽3.4米,涵高5.7米,闸长36米,排水流量120立方米/秒。1923年建成后,由专职闸丁二人管理。

萧公闸及其堵龙堤是民国时期湖北的重要水利工程,动用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时历两年有余。

但“涨渡湖,水路多,一日一夜涨一扁担搭一庹。”有了萧公闸并不能根除新洲的水患,依然常年渍水。

后来,萧公闸体在经过数载洪水的冲刷后,逐渐毁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