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许玲琴”卖豆皮的夫妇“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起了黄灿然的一首诗“小街”。我欣喜于这两位诗人观察世界的目光和角度,那么微观却是那样细腻。其实,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故事遍布在我所生活的这座古城,我也曾静静地观察过很多这样的小摊儿。铁塔寺路一中门口卖杂粮煎饼的夫妇,他们的技艺很娴熟,干起活来两个人的搭配很是默契,短短的几秒钟,他们招呼你,问你要不要辣椒,加不加火腿,丈夫的小铲子将一团筋道可人的白面团平摊在平底锅上,均匀地撒上葱花,一手拿起一个鸡蛋,轻轻在锅沿上磕一下,用小铲子摊开,蛋黄和蛋清舒服地躺在面团上,再轻轻刮起,熟练地小心翻折。这边的妻子接过你的钱,憨厚地对你微笑,然后把手伸进沾满油渍的口袋里,翻出几张皱褶的零钱,递给你,同时丈夫的杂粮煎饼好了,她有条不紊地抄起一个纸袋子和塑料袋,将热腾腾煎饼装起来,递给你,再送上最真诚纯净的笑容,又不忘提醒你小心烫。我不常在外面吃早饭,这样的画面我看过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当我想起那个路口的时候,我总会清晰地记起每一个步骤,也许正因为次数少,我也便有了一份闲情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但在遇到这首诗之前,我竟没能想到把他们写在文字里,没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将想象继续延伸,我是有些羞愧和遗憾的。在北大街,在钟楼,在无数个街巷,有无数这样的小摊,有无数个这样平凡的时刻,可是,它们不幸地出现在上班的高峰期,他们服务的客人多数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一边匆忙地接过煎饼果子,一边时不时看着手表和手机,上班族担心着赶不及打卡和开会,学生也不安地左右环顾,望着校门和路口,想着会不会正好碰见可以同行的伴儿。
我是一个喜欢在路上观察不同的行人和周遭景物的姑娘,喜欢在等车时候看来去的行人,想象着他们的身份职业,他们将要去哪儿,设想他们的我未曾见过的人生,觉得甚是有趣。不常在小摊上买东西,却极爱观察他们制作小吃的手艺和神态,还记得在沈阳时帮同学在路上带一份烤冷面,早早付了钱,却是最后一个拿到小吃,最后一个离开的。本来是有些不耐烦,可是看到小摊主尽可能快地制作着一份又一份,一面和顾客交流着口味,一面给顾客说把钱放在前面的盒子里。我看着他一步步很认真的做着,心里想若是我来做,定是不会像他这样熟练的,也定不及他的速度,就不那么着急了,更不想去催他。夕阳西下的时分,想着他也许就要收摊了,也许这是他刚开始做这一行,也许这是他尝试了许多之后认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也许他只是帮别人做一天,不论如何,我总希望在他一天工作的最后,能不增加他的慌乱,让他明天带着一份满足和愉悦支起他的小摊。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邂逅这样一个小街,一砖一瓦之间有着只属于你的生存记忆,刻着岁月的年轮和你的生活,从杂粮煎饼夫妇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中读到你的爱情,从卖豆皮夫妇一把剪刀剪向红日的一开一合中读到你对未来的期待和面对一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