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我家。这首歌我没有去查证,只记得是一首舒缓的曲子。在《巨流河》中,我的阅读已经接近尾声,而这首《松花江上》却从第二章节一直延续下来,在字里行间浅浅唱。
在齐先生的记述中,这首歌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在川府的南开中学,是从一首合唱开始,在惘然无从的现实面前,这首歌将所有人的命运汇聚成河流,在大地上行进。也就是读到这一段时,我是停了很久才能继续下去,齐先生的描述是平静,这些隐藏在年纪中的伤痛是在积攒的。对乡土的记忆也只能借这歌延续下去。
我也注意到在后续的文字中,齐先生是压抑了很多对于故国家园的怀想,而是更多的着重于台湾。毕竟在这东南一角的土地上,自她二十余岁偶然到此,五十余年的光阴与心血均落在这片土地上。《松花江上》在本书中的前半段与后半段所歌咏的土地与坚持是有所区别的。
一首歌,是师长的教诲和训导,也是人生历练的沉淀。但是作为读者,在一首歌中能体会多少巨变呢。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这首歌的原因还在文字的表述,齐先生的文字表述就像这首歌一样,平缓低沉,在这本《巨流河》中可以看到另外一种不同于大陆的中文写作,反而更接近于1949年之前的中文风范。中文的表述,在我的浅见是类似于平缓的江河水,不见波澜的壮阔以及连续的动力。这也是我在阅读台版图书时最大的喜悦。中文写作的安静与沉潜,比更华丽的表现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同时也在文字中几个字中留下必要的疑问。
在阅读野夫的作品时,常常感到用力过猛,窒息感和文字一同扼住咽喉。而在阅读吴念真 林文月和齐邦媛的作品时,就仿佛对坐一般,一个静静的讲,一个默默的听。
万般俱籁中。江水昼夜不停息,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