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其中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浅显易懂而充满哲理。
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着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用现代汉语表达,大概意思就是: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
友好的人不辩解,辩解的人不友好。
智慧的人不博学,博学的人不智慧。
圣人不心存占有,
他时时考虑他人,自己反而拥有了;
他处处给予他人,自己反而越多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天下万物得到好处而不去伤害他们。
圣人遵循的原则是尽力为民做事而不与民争。
我们在百度这章的译文时,其实也有很多种版本。其中对于“善”、“辩”、“博”几个字,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善”,含义为善良,友好,擅长等,解释为“友好”,更为贴切,如来着不善。“辩”,解释为辩解,争辩。“知”通“智”,智慧。“博”,多,博学。
汉字每个字都有不同释义,这就让每个句子有了不同的理解,同时也让汉字更有魅力。理解成“善良的人不争辩”,“知道的人不卖弄”也是挺好的,没有对错之分,自己喜欢就好。
我们在理解第八十一章的时候,可以收获以下几个道理:
1、 圣人讨厌花言巧语,喜欢最质朴的语言
老子推崇最质朴的事物,包括言语。话不用说的“好听”,事情也不用过于“辩解”。
孔子也一样,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可见,两大圣人,都是讨厌花言巧语的人。
所以,不会说话不要紧,尤其没有必要追求言语的动听。有智慧的人,都会透过语言的表面,去看本质的东西。
说动听情话的那个人,不见得是真得爱你的那个人;拍马屁吹捧你的人,不是真正友好的人。听好话,喜欢被吹捧,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钻研人性弱点的人,不见得是“善”(友好、善良)人了。
2、 事业有专攻,专注才会有收获。
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智者,都是专注某一领域的人,在这个领域里,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极限。正是因为很多这样的智者,才使得人类的智慧文明不断突破边界。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自己的领域里,专注专业,才能有所成就。学问是这样,事业更是这样。
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别人不知道这个事物而瞧不起人家。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博学;看起来知道很多的人,多为泛泛之辈,不是真正的智者。
庄子在《内篇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也是对老子的“智者不博”的进一步阐释和回应。
3、 成就他人,就是最好的成就自己
老子道德经讲究“无为”,什么事情都不要刻意去做,顺其自然就好,例如圣人的“为而不争”,君王的“无为而治”。同时老子也提倡利他不为己,就是最好的为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帮助他人有所建树,自己必然也会有建树;帮助他人通达,自己必然也会通达。
做生意更是这样。自己想赚钱,就一定要让合作伙伴或客户赚到钱;客户赚到钱了,生意才能长久,自己自然就可以赚到钱了。
原来老子和孔子是一伙的,他们早就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了。只是很多年之后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甚至曲解了“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原本含义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本人末学陋识,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一方面为了加深印记,也愿抛砖引玉。或亲人朋友有缘看到,因此有所启发,便也是一件确幸的事情。陈耀明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