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努力加班的时候,高三时的同学发了条微信给我:“最近怎么样呀?”
“我去考了副店长,结果考上了就要调去佛山。”
“不过我之前租的房子还在,我还是会经常回广州。就是两地跑挺烦的。”
“虽然有时候回到租房都月亮高挂了,但看到熟悉的东西,心里踏实。”
我看到消息已经是半小时后了,回复他说:“我还是老样子呀!”
然后就闲聊了好一阵,有的没的说了一堆。抱怨工作,期待生活,调侃共同好友……话题很多,东拉西扯似乎说不完的话,虽然也是时隔几个月才联系一次,却像是天天见面一样有共同话题可聊。
快到十点的时候他说要先去吃饭,我说:“好,赶紧吃吧,挺晚了。”
停下来后我才突然发现,他变了。哪变了呢?让我好好想想哪不一样了吧……
这位和我聊天的同学姓陈,全名我就不说了,直接叫他陈吧。
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和陈并不在一个班,下学期分文理,我们都同进了理科班,可那时我还是不认识他。
直到高三时,我们搬了教学楼,换了教室,陈突然就坐到了我前面。我话少,所以他好像也很少和我说话。
有段时间他是我们组的组长,轮到我们组打扫班级园地,他分配任务时刚好是我们这桌和他们那桌一起。
于是就有了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之一。
一天早上大家都在教室自习,我看陈和他同桌都来了,就说:“快要上课了,咱们先去打扫吧?”
陈背对着我说了好,然后又站起来,转过身对着我和同桌,再深深的吸了好大一口气,低着头说:“门卫那是不是已经有扫把和扫帚了,还要不要再拿?是不是直接下去就好了?”他没有停顿的把这句话说完,脸已经憋的通红,但还是低着头,等我和同桌的回答。
我原本就挺容易害羞的,没想到他比我还害羞。
对陈的深刻印象之二是:有一次快考试了,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生怕时间不够用。结果咱们的陈同学,请假了。
得知他请假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他是不是感冒了啊?”“还是家里有什么事?”……
到了晚自习快上课的时候,他回来了,顶着个爆炸头。说爆炸头一点都不夸张的,因为那个时候男生烫卷发真的太少见了。不过不能否认确实挺好看的。
一时间,班里都炸开了锅。而我更是佩服他的勇气。
要是平时放假时间他去做那还没什么,顶多笑笑他的发型也就过了。而他这样请假回来就换了个独特的发型,让人一看就是请假去做头发去了。
为了自己想要的,他不畏惧别人的眼光。现在又有几人能?
嗯……之于我,确实前无古人。
真正开始记得他,却是在一次语文课上。
那天语文老师发试卷,边发边念分数。本来每个人都是念总分的,但是念到陈的时候,先念了总分,停顿了一会儿,又继续说:“陈总分虽然不是很高,但他作文写的很不错,我给你们念念。”
那时他已经不是我的前桌了,坐在我左边一组靠前的位置。我边听老师念,边看向他的位置。
他身上没有成功者的优越感,还是像原来跟我们说话那样腼腆的低着头。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他真厉害,作文怎么可以写的那么好呢。
虽然对陈的作文总是虎视眈眈,但我跟他还是没有熟悉起来。
直到毕业后,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陈同学开始时常联系。他在佛山上大学,我在汕头工作。
他给我讲在学校里的一些事,但多数都是比较忧虑的情绪。他觉得:“大学真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都不想学,又什么东西都学不进。”他说:“还是原来好,朋友就是朋友,真诚还亲切。”他焦急:“快要毕业了,真的很难选择,工作、理想似乎都是一团糟。”……
我帮不了他,只能跟他胡扯聊天。我经常跟他说:“没事,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段青春岁月:我们学习不是很好,有时候是家长眼里的调皮孩子,更多时候被老师看作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而自己的内心又夹杂着些许自卑和不安……
但所幸时间是会走的,我们也是可以改变的。
前两天他找我聊天时还调侃自己说:“别人说我矫情,哎,矫情就矫情吧。”
“平时在外面装作坚强就挺累的了。”
“我就觉得跟熟悉的人就要诉诉苦也要分享一下喜悦。”
我说:“很高兴,你已经慢慢变得更好了。”
他和我是高中同学,我们的称呼从陌生到同学,又从同学到朋友。曾经很少说话,如今却无话不谈。
他已经不再是我眼中那个可爱稚嫩的男生了。他有梦想,会行动,有抱怨,却也从容。
这些年,我一路看着许多老同学老朋友慢慢远离自己的生活,也看着陈慢慢地在改变。
而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相信那句话:“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