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一名中学生,参加语文考试时有古文翻译题一道,要求解释“骏马”的意思,该生解释为“能很快地跑的马”,而参考答案上所写为“跑得快的马”,该生的答案即被判为错误。同样,全校除了和参考答案的解释一致的答案外,其余的全部被判为错误。
这种现象是错误的。语文本来就有灵活,让学生各抒己见的特点,像上面事例中死板地核对参考答案,与其一字不符就判定为错误的行为,其实往往是有些存心不良的教师想要取得比其他老师更好的成绩,因此要求所教班级的学生死背一些例如古文翻译等的参考答案,阅卷时能以此判断出他们班的学生,以便于多给他们分。遇到不是本班的,就给他们低分或不给分。这样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这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学生死记参考答案,语文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语文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个百花齐放的学科。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应从答案的大体意思入手,大意对即可酌情扣分或者给满分。但也不能将我所说的“百花齐放”理解为“任何答案都对”,对于那些消极、反动、大意偏离的答案,就应该判为错误。
对此,我希望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独立思考能力;老师们也要多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答案,拒绝死板硬套,为文化界的繁荣而努力!